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同伴关系类型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及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信心主要是反应个体是否信任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品质,可以有效的去表达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也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是形成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的重要阶段。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的自信心形成和培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与儿童之间的行为、举止和言谈都可以促进和影响其自信心的发展,所以对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 自信心 同伴关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1
  一、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幼儿,指的是出生的孩子在度过婴儿期后进入幼儿期的阶段。处于幼儿期的儿童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与智力方面都出现的高一层次的发展。处于幼儿期的儿童可以独立的行走,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去独立完成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的事情。如在吃饭时自己可以用筷子或是勺子去吃饭;在穿衣时虽然不能完整有序的去穿好衣服,但还是要自己去完成;在吃水果的时候会把果核吐出;在当大人给予帮助时候会出现不满的情绪等。这时幼儿时期的儿童独立性开始发展,并且后期随着个体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幼儿独立意识是儿童形成自信心的基础。幼儿同伴的交往能力可以反映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使幼儿接触到更多的同伴,对自我的认识、他人的认识以及价值观的体现和筛选促进幼儿个体身心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也是社会交往形式也是的一种体现,形成的正确自我认识和情绪体验对幼儿可以巩固和推动幼儿自信心的形成。[1]在不同的同伴关系类型中对幼儿的交往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交行为、亲社会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对幼儿的自信心影响程度有所差异。[2]在此基础上,同伴类型的差异性对幼儿的自决性培养和自信心发展意义重大。
  二、同伴类型的差异性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在当今的幼儿同伴关系类型中可以把幼儿同伴关系的类型的心理特征可以定义为四种:受欢迎型幼儿、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矛盾型幼儿。
  1.受欢迎类幼儿
  受欢迎的幼儿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他们不仅喜欢与其他同伴交往,并且也善于与其他的同伴交往。幼儿的积极的交往行为受到了大多数同伴的喜爱。而受欢迎的幼儿是家长和教师所推许的。幼儿教育是教育最为基础的阶段,也是整个人生中的奠定基础的阶段,该类型的幼儿在自身身心的发展奠定好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受欢迎幼儿的这种亦与交往、喜于交往,可以促进幼儿自信心形成和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快速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幼儿主动对需要受帮助的儿童进行帮助和在同伴活动的达到一定的期望值时,无论是在课堂表现、教学活动还是社交活动中,对幼儿自信心产生巨大积极性提供了有益的前提。
  2.被拒绝型幼儿
  被拒绝型幼儿反应迅速、活泼,但是此类幼儿过于的性格过于外向,在同伴交往的活动中强度较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急躁、鲁莽,情绪的变化快。他们虽然喜欢与其他同伴交往,但是不能采取正确友好的交往方式。他们会主动的与同伴交往,交往的过程中也较为活泼,但是过激的交往方式往往会使得其被其他同伴拒绝,而此类幼儿的自信心在受到拒绝后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和用适合交往的方式去与同伴进行交往,只能用强制与自我交往的方式进行交往。比如不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活动时改变其规则、某种问题行为不能被同伴认可或接受时会采取暴力行为发愤自身的不满,随之产生暴力、攻击、自闭和孤独等一系类的问题行为大大消减幼儿自信心。反之教师或家长对于此类儿童进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此类会认为自己不会去完成某种期望,对自信心取而代之会使一系列的问题行为。
  3.被忽视型幼儿
  被忽视型儿童与前两种类型的幼儿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黏液质的气质:稳重有余而灵活不足,虽然踏实但又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此类幼儿在儿童交往中趋于被动,经常独自行动,退避于同伴之间的交往,极少的表现出去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被忽视型儿童自信心可有可无,他们可以不与其他同伴交往去独自去完成某项活动,就算是在同伴的交往中也不会真正的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活动,不会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体验,成功和失败漠不关心。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被忽视的幼儿正是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方式,从而在自信心形成和建立雪上加霜。对于某种学习方式或同伴活动畏缩和退避,自信心最终无形的被被忽视型儿童的冷漠所击退。
  4.矛盾型幼儿
  矛盾型幼儿是处于同伴关系中“中间型儿童”,也成为“有争论的儿童”。他们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被一半的儿童因为自身的某种能力或特长所喜爱,可以与被喜爱的儿童进行同伴活动从而一起达到一定的期望值;但是反之,又有一半的儿童因为这种能力和特长所排斥,认为他的这种能力或特长阻碍了自己在同伴活动中的表现和压制,有时又会产生问题行为。矛盾型的儿童在一半同伴中处于优势和在另一半同伴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使自己的自信心的发展产生了倾斜。虽然在对自身有优势的条件下有利于大大激发自信心的发展与巩固,但是当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自信心又转瞬即逝。在幼儿今后的交往活动中对自信心造成绵延起伏,上一秒形成强烈自信心的同时又可能在下一秒形成极大的自卑心。[3]
  三、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在同伴关系的差异性中,幼师对幼儿设定多元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对幼儿同伴关系直接的自信心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优秀的幼师通过自身的观察能力,对性格有所差异的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传授必要的交际方式去使得儿童与儿童之间去消除退避和胆怯的心理,在游戏活动中把不同性格類型儿童进行互补性的分配,用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关注,少一点忽视和批评的方式去使每个幼儿赢得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权,培养幼儿自信心,做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4]父母和教师对幼儿的自信心的培养最为首要的因素是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当幼儿面对选择时,无论是错对与否,要运用正确的处理方式去应对,尊重和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同样的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有爱的家庭气氛和教学活动的氛围,[5]对于幼儿的选择和行为不要及时的去评断,要去观察和幼儿的情绪体验中去满足幼儿的归属感;是幼儿积极的参加到家庭活动中教学活动去,使得儿童在活动中个体自决的权力,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父母与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极为重要。[6]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说一个模仿者对示范者的某种行为进行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过程,从而会产生自身的一种行为。那么如果当父母和教师把自身的榜样行为作用于幼儿时,通过注意和保持的过程形成自身的间接经验,也是幼儿形成自信心的重要内部因素。
  对于自信的培养只靠同伴关系的差异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而幼儿自信心的是需要家校联合去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有的家长只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太小,做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什么事情都要在大人的陪伴下才可以完成,作为自信心为基础的独立性也就不复存在,最终只能太依赖于父母;而有的一半以上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反馈没有言语的表扬和激励,虽然在短时间对幼儿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是久而久之会对幼儿的自决性和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挫败,主要的体现在教学活动或同伴活动的自主性游戏中。通过这些教育教学的活动方式不断地加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发展,使得幼儿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环境中对依赖性有所认识,通过幼儿自身的自信心发展其自主性的意识。[7]所以对幼儿的自信心的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教育方式对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122-125.
  [2]吴冬梅.多元关注促进幼儿同伴关系建立[J].江西教育,2018(18):96.
  [3]张志文.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自信心的相关研究[J].文教资料,2014(26):113-114.
  [4]包桂英.如何提升幼儿的自信[J].江西教育,2013(30):63.
  [5]金丽君.自信—让孩子快乐成长——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22-23.
  [6]丁燕.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8(23):93.
  [7]陈晓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122-125.
  作者简介:王天一(1992.04—),男,籍贯:山东德州人,学历:研究生在读,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47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