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龙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引入生活背景,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时钟“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明确什么是“循环”,然后适时引入: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就像时钟的嘀嗒声一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循环小数”。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联系生活情境,体会数学寓于生活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图书。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老师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书?”本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从生活中来的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的。
  
  三、贴近生活实际,感悟数学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并了解其用途。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模拟生活实境,体验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人们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逻辑推理的要求降低了,而实际问题模型化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却提高了。新课程突破了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学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数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该遵循现实生活的理念。如教学小学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25页例4后,我凭借多媒体出示模拟购物情境:屏幕上有一个营业员,货柜上放了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下面标明单价为11元,文具盒下面标明单价为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张50元的钱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看了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后,顿时纷纷列式解答:(50-3×6)÷11=32÷11=2……10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剩下的钱可以买2个书包。”这时,生甲站起来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约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可以买3个书包。”生甲话音刚落,生乙接着说:“不对!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3个书包需要33元钱,买了6个文具盒后只剩下32元钱,钱不够。”很多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对!买3个还差1元钱,只能买2个,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个问题要用去尾法。”我看见大家弄明白了,想让学生做另外的练习,谁知生甲不甘示弱地喊道:“我认为可以买到3个书包。”我让生甲说说理由,生甲解释说:“我可以让售货员便宜一些卖给我。剩下32元钱,买3个书包,只少1元钱,我买了那么多文具盒,说不定她会便宜1元钱卖给我呢!”这时,全班同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在师生赞赏的目光中,生甲兴致勃勃地说:“老师,如果她差1元都不肯卖,我可以到别的店买!”多具有创意呀!这确实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不正是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吗?
  
  作者单位:福建永安市西门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