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计林群

  摘 要: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下,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灵活处理教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新课程对高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理念。“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新的课改、新的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达到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对我们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更新理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笔者将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借助历史理解现实问题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性,使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以史为鉴是历史的功能之一,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我们都能从历史中寻找到它的影子。同时,“现实问题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教师如果只注重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
  同时,现在的高中学生对现实问题都非常关注,但是对其理解的深度还不够,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联系历史,探究根源,来理解现实问题。这将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
  正因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时常关注国内外大事,每天注意搜寻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消息和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及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在历史必修第二专题四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的教学中,在完成“火车、轮船和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教学内容后,让学生“列举最近几年最值得中国骄傲的铁路建设方面的成果”。学生在联系现实后,很快答出“我国铁路电气化改造、铁路六次大提速、‘动车组’、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及上海磁悬浮铁路的建成等”。通过把现实材料纳入教学内容中,就拓展、延伸了教材知识点的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了当今铁路交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将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知或感兴趣的材料内容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习惯和意识,使学生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反思历史,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和应用价值,从而达到借助历史理解现实问题的目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立足于课本,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历史理解现实,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轻松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有效整合教材相关知识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地位。新教材与过去多年的旧教材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确立专题型体系和模块教学。这种变化,实质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划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思考怎样去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
  由于高中历史采取模块和专题的体例,三本必修教材的各模块和专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笔者在对高三学生进行复习教学时,将教材内部的知识点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比如,笔者通过对人民版必修第一册专题一、三、四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通过对人民版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同时,笔者也尝试着将不同的必修教材之间知识点进行整合教学,如对必修第一册专题四和必修第二册专题三进行整合,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专题进行教学;将必修第一册专题九和必修第二册专题八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成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专题进行教学;对必修第一册专题兰和必修第三册专题三、专题四进行整合,设计成“先进的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奋起抗争”的专题进行教学等等。通过整合教学,我们不仅可以将知识点相互参照、统筹兼顾、而且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历史必修三个模块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专题,从教学难易的角度来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思想文化专题模块,由于具有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因而,教学起来比较棘手。如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该专题涉及了一些比较深奥的近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仅仅凭一本教材和历史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是很难驾驭的,那就更不用说学生了。这时如果我们将其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话,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况且现今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和高考综合科目的设置,也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
  面对历史新教材,整合是必需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不应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某种考试的需要,而应使主题更加鲜明,结构和层次更加清晰,教学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教材图表解读历史信息
  
  在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的历史图表素材,这些历史图表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它与文字的历史材料一样都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材料。“学校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也不是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而教材中图表知识更是一种“特殊脚本”,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灵活机动地使用这些历史图表,会使乏味、干瘪的历史教学充实起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比如,笔者在讲到教材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节时,就充分利用教材的图表内容。在讲述“侵华日军的罪行”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的报道”,然后让学生谈谈内心的感受。学生主要情绪体验有“愤怒”“震惊”“对日本人人性的堕落感到悲哀,对国民政府感到失望。对受难同胞感到同情与心碎…‘对军国主义者恨之入骨”“我想生活在那个年代,当兵抗日,报仇雪恨”“痛恨他们无视中国人人权而丧失人性,我们永远不忘前世蒙受的屈辱”等等。通过对历史教材插图的解读,创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要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参与和理解历史过程,从而达到教学主题的设计:要让学生得到什么历史认识和现实价值思考?具体地说,他们能汲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就与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相吻合。
  关于“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这一主题时,让我困惑了很久,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呢?在思索当中,笔者想到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简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于是设计了两个思考题――这些材料的数据从哪些方面说明中国战场的作用?透过这些数据的背后,又隐含哪些深层次信息?通过对这两幅简表的分析,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视野中去认识,从而不知不觉地让学生从多角度构建了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了出巨大贡献”的认识。
  历史图表容易成为学生忽视的知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看懂读懂图表,而且仔细分析图表的含义,通过对图表解读信息,挖掘出其隐性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有不可估量的效果。同时,历史图表以简明的、特定的图片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的信息能够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教科书紧密配合,是取得历史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诚然,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就能让学生发现历史之美、历史之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2]粱春华《浅谈“热点”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3期.
  [3]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