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忠华
摘 要:本文就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材编写特点提出并分析中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材特点 观念转变
中职课程的改革,历经几年的探索与试点,虽已在全国全面铺开,但由于不同学校区域位置、办学条件、师资能力、学生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职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表面上推进了、改进了,但本质问题仍然停留在面上,体现在人云亦云、创新成分少、课改成果价值低现象,没能达到职业教育所赋予的目的。究其原因,除以上因素外,课改关键在于教材的改革,由于中职教育属于普识教育序列,因其直接对口就业而非升学又显得与一般的高中教育有大大的不同,中职生属未成年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尚待形成,可塑性较强,其受教育期间既要学习基本的就业技能。又要注意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中职生因尚未成年,多活泼好动,厌恶连篇累牍式的文字叙述,故教材应具有趣味性、易通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因此新一轮的中职教材在2009年秋季新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启用,这是自2001年教育部对中职教育“动刀”以来的又一次改革,力度甚大。无论是“一纲两本”还是“一纲四本”,都体现了教育部对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决心和力度。那么新的教材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德育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此次新教材在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意见》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从中职生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案例和问题人手,导人中职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这种立足中职学生现状、根据其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所编撰的教材,能充分体现其感染力和亲和力。突破了情感的障碍。
2.充分考虑到了中职学生的特点,力图将书的知识编“厚”而页码编“薄”,内容则分为正文和辅文。并配以思维导引、小资料链接等相关知识,内容丰富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也弥补了传统教材古板的缺陷,“漂亮”的教材,使学生一看就喜欢。
文化课程:易读性和可操作性
此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的文化课的教学大纲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化课不同于专业技能课,文化课是普识课,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因此教材体现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突出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为纲,不求甚解,但求全面;倡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力图使教学脱离以教室和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形象直观的掌握文化知识。同时,配以电子化的教学设备,增强教学的立体感,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专业课程:趣味性和实践性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教材的编写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情境和亲身体验为载体,生动自然地引入、呈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每章节后配以活动课,充分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的教学设备,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同时教材的编写特点还体现了以实际的劳动实践带出所学技术知识,再以掌握后的知识来指导和调整劳动实践的规律,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达到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面对新课程要求、教材特点以及中职生特点,中职教师怎样才能教好、教会学生,本)dX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观念要以“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为原则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是否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时刻要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二、教育观念要以“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为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堂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的培养。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其次,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应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是使中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由于其职业能力的内涵宽泛。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堂组织应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四、要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位
以前拿到教材,是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现在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才有兴趣?应该改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这―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和解答疑惑,而是根据教材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引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气氛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五、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现”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使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教师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鼓励学生争论、大胆质疑,通过碰撞各自找论点、找证据,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
六、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中职学校,中职生可能被社会认为是或者无心向学,或者经常违规违纪,或者非常反叛的差生异族,他们可能被基础教育遗弃,他们更得不到别人的赞赏,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自卑的、失落的,他们更需要别人关爱。作为中职教师,我们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信念。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的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全新观念的新教师,愿我们每位教师把握这个机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披荆斩棘,应对挑战,担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神圣职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