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从培养兴趣到提高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善玉

  初三化学是启蒙学科,是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初学者觉得难以入门,可五彩斑斓的实验现象,往往又使学生入迷,如何把“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过好化学“入门”第一关,并保持永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广泛性问题,笔者就此谈点体会。
  
  一、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何发挥实验的作用,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浓厚兴趣引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能力呢?
  
  1.保证实验准确性,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课堂演示实验时,学生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但集中注意能力较差,这时需要教师认真引导,讲述观察实验现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另外,教师应绝对避免实验失败的各种因素,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课前应认真做好准备实验,把失败或异常的各种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且要注意使实验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例如,在讲氢气性质时,可用白铁皮筒代替纸筒做爆鸣实验,一声巨响,一阵虚惊,给学生的心灵上触以深深的烙印: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否则会出现危险,如果没有一声巨响。又岂能得此结论呢?又如有这样一个结论:“物质问的反应往往使其在溶液中较快地进行”,学生对此结论不甚理解。这时可补充一个很具有说服力的小实验:先将固体三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混合,可见无明显现象;后将固体分别加蒸馏水配成溶液,一经混合,立即出现了血红色,证明反应瞬间完成。这样,使学生深信此结论的准确性后,再作解释。便顺理成章,易于接受。诚然,对于补充实验,理应准确,说明什么问题,要恰如其分,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2.充分发挥电教手段,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初三教材中有许多试管实验,对于某些细节现象,后排学生不易看清,此时可用多媒体放大。如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学生可从屏幕上清晰地看到:锌粒加入稀盐酸,在常温下,有大量气泡迅速产生;稀盐酸中加入铁片,在加热的情况下,才有少量气泡缓慢地放出。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3.尽量发掘实验的趣味性
  尽量发掘实验的趣味性,实质为:让学生在有趣的探索中获得认知。在讲碳酸盐的性质时,可边讲边实验,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程序:清水一浑浊一清水一浑浊,产生气泡。上述现象叙述为: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而后清水又变牛奶,这样使学生觉得好奇,清水中并没加奶粉,为什么会有牛奶出现呢?这时,再与学生一起研究,从而得到结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澄清一使其记住:钙的正盐与酸式盐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难溶,后者易溶。从加盐酸有气泡产生的事实可知,盐酸是鉴定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常用试剂。又如国庆时,氢气球腾空飞起等等,诸如这样的做法笔者认为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在验证性实验中,设置探索性问题
  在做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去回答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以达到训练其抽象思维的目的。如在讲CO还原性时,要做CO还原CuO的实验,边讲边做,可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通一会儿CO才能加热CuO,前面有无雷同?通过回忆、讨论,可知H'还原CuO时有雷同;由于CO和H1均可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先通一会儿气体,再加热CuO是防止此事故的发生。从而联想到沼气、电石气点燃前亦不能大意,应检验纯度。最后可得综合性结论,如何可燃性气体混人一定量空气,点燃就会爆鸣或爆炸。(2)为什么H2还原CuO后需通H2至试管冷却,而CO还原CuO不需亦不能如此呢?可让学生思索通H2至试管冷却是防止被还原的cu在高温下氧化,给实验现象带来干扰,而CO还原CuO的装置不是完全敞开的,空气不易瞬间大量进入,再加之CO有剧毒,大量排出有损^体健康,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决定了不必通CO至冷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加强了知识板块间的有机联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介绍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强化知识信息,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料及生活中的化学,时时不忘培养其兴趣。如讲碳酸钙的性质时,可介绍我国历史每次桂林的溶洞奇观;讲空气的成分时,介绍空气成分研究史。使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骄傲。在讲空气污染及防治时,介绍世界近代史上的公害事件,雾污染及光化学污染等。同时,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讲解水资源保护时,可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请工人介绍水净化过程,使学生搞清楚自然水并非饮用水,水的存在及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又如在讲氢气的可燃性时,可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新型燃料。就其燃烧污染小,发热量大、资源广阔的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能把水容易地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那将是世界能源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讲溶液pH测定的意义时,可让学生测本校水池中水的pH,或者在校园中取样配成土壤溶液,测其pH,看看是否适合花草树木生长的酸碱环境,如不尽如人意,想什么办法解决,这样就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征服自然,使其尝试到“知识有用武之地”的心灵快感。从而得到“从培养兴趣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发展和发挥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有效地避免空洞乏味的化学理论的苍白无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智力因素的重要基地。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外活动可起到活跃思维,提高整体质量的巨大作用。
  在讲浓硫酸的氧化性时,可让学生用玻璃棒吸取浓硫酸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将酒精灯点燃。在讲氢气性质时,可让学生用火柴去点氢气吹出的肥皂泡,发生轻微的爆鸣。也可让学生在学校的文艺晚会上发挥一技之长,表演化学魔术等等,如可应用指示剂知识,用干净的毛笔沾无色的酚酞试液在白纸上画画,后用小喷雾器将NaOH溶液喷在白纸上,从而显露出红色的画来。还可让学生自制树叶书签,取得微薄的经济效益,使学生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肯定,造成一种无形的“氛围”,先使他们感兴趣,想学化学,再循循善诱,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