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稀缺到日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出现刷新了互联网交易的新模式,“信用”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词。但目前人们仅将“信用”看作经济信用,其应用局限于人们的物质活动中,并未上升到精神层面,“信用”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稀缺品”。本文将选取其中最具优势的“芝麻信用”为代表,对其展开研究,并对如何使“信用”从“稀缺”走向“日常”提出思考。
  【关键词】信用;芝麻信用;稀缺;日常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经济”日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新风尚。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虚拟的交易模式对买卖双方的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方征信机构也应运而生,“个人信用体系”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信用”这一抽象的词汇得以量化,最终以具体的数字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芝麻信用”因具有数据来源更加多样、技术手段更加优化、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等优点,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
  在对“芝麻信用”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时,我们发现人们更多地在物质层面上谈论信用问题,即“芝麻信用”成为了人们获取商品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并没有普遍上升到意识层面,“信用”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稀缺品”。而时代前进的步伐是无法阻挡的,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信用时代已悄然而至,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如何使信用从“稀缺”转向“日常”是我们当下应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稀缺”与“日常”
  “稀缺”多与经济物品有关,即需求不断上升,而满足需求的有用资源相对较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具有稀少性和紧缺性的特点。当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虚拟共同体中,信用作为人们交往的基础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
  社会发展对信用的“需求”不断上升,然而其“供给”却显得十分有限。
  首先,从客观上看,芝麻信用评分应用的领域有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应用于阿里巴巴体系内的电子商务活动,例如B2B、C2C等,商户或用户可以依据信用评分选择交易对象与方式;其二,应用于阿里巴巴体系外的电子商务活动,如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基金贷款等。除此之外,芝麻信用也与出国签证、交友网站相结合,为了解用户对象提供依据。但总的来说,芝麻信用的应用场景始终以经济活动为主要领域,而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都还未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其次,在主观方面,人们对信用评分的认识还停留在物质层面,并未上升到精神世界。在调查中,当问及“芝麻信用”的分数是否会影响你对一个人的看法时,53%被调查者认为“影响比较小”,34%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什么影响”。虽然“芝麻信用”会影响商品或服务的获取,但信用分数低、甚至出现过失信行为的个人依旧可以正常生活,因为实体经济领域并不会受其影响,这就导致“信用评分”并不能对个人的生活行为产生真正约束作用。
  从上述两方面来看,“芝麻信用评分”应用的领域有限,人们也仅将其作为获取商品或服务的方法或手段,在其它社会活动中或精神世界里对信用品质的重视程度较低。信用供给的范围小,程度浅,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部需求,由此得出,“信用”之于我们还是一种“稀缺品”。
  那么信用有可能成为日常品吗?这一回答是肯定的。但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日常”所包含的意蕴。“日常”顾名思义,即在普通的生活中时常可见的状态。信用“日常化”的实现,要求个体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中自愿地遵守信用,提高信用评分,由此获得肯定。而这种肯定将反之激励人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达成自发地遵守信用的目的。由“自愿”到“自发”,信用便上升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
  二、从“稀缺”到“日常”的必要性
  那么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个人信用似乎已经成为了其“经济身份证”,而要从单一的经济领域走向更广泛的日常生活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必然过程。当信用时代来临,信用将从“应有”走向“必有”,对信用不足的人群在购物、出行等各个领域加以限制甚至于禁止,从“不方便”走向“不能”,信用就再也不是可以忽视的名词。信用作为人们交往的隐性资本,越来越为人所依赖,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也将逐渐把“诚实守信”内化为一种自发的行为精神,信用时代的到来不仅有利于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素质的提升,也通过对信用这一人文资本的重视,社会资源分配不再单一局限于物质财富,信用良好的人或企业能够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社会更加公平公正。
  个人信用意识的提升也使市场经济更加有序规范,信用体系的建设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信用体系作为支撑,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经济腾飞保驾护航。同时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信用从稀缺走向日常也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推動法治国家的建设,也将更好地保障政府职能的实现、治理社会能力提升,促进建立和谐社会。
  三、如何实现从“稀缺”到“日常”
  芝麻信用的兴起,表明我国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互联网征信时代。今后,个人信用不仅作为一种消费资本,更将成为人们参与政治文化生活的依据,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但目前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存在差距,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本文将从征信体系涉及的三方主体——个人、第三方征信机构以及政府出发,分析提出针对不同主体的意见。
  (一)个人
  我们常说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并且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国家发展,那么“信用从稀缺慢慢走向日常”这一进程同样需要个人头脑中对“信用”的意识愈加增强,需要越来越多的个人重视信用并将其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用就好比物物交换时代出现的货币,最初只是可有可无、作为一种便利生活的交换手段,但其一旦为大众所广泛利用便逐渐变得日常、为人依赖,这就需要大众意识层面认可它并使用它。   随着信用时代的来临,作为个人首先应该关注到的是如何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當前由于各大征信平台的信息还不够交融互通,个人的信用信息在各个平台可能不一致,需要进行多次查询。但我们相信在第三方征信机构及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个人的信用信息将和我们的身份信息一样实现全国联网,并会推出安全官方的途径供个人查询以确定各自的信用指数。当然个人的信用会随着其经济社会行为而有所变化,要想及时处理一些不良的信用记录还需要个人养成定期查看信用信息的习惯。
  在个人了解自己的信用额度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守护好各自的信用信息并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最基本的就是要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守好自己的信用底线,比如说各种借贷要按实际还款、日用生活中的水电费缴纳不要拖欠等等。说到这,其实我们也都知道个人的信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为我们所熟知的芝麻信用就是如此即它通过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等多个维度来评价一个人的信用,只要个人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按时守约,将守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素质来执行,信用自然不会太低。
  当个人都能重视起信用的重要性、守护好自己的信用并致力于提升它,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广泛应用信用,那么信用时代的来临必将指日可待。
  (二)第三方征信机构
  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出现推动了信用时代的发展,其作为信用评价和应用的中间环节,主要负责用户信用信息的收集与信用评分结果的应用,从这两方面出发,第三方征信机构可作出以下改善:其一,完善征信结构体系。目前,征信结构体系主要以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为主要内容,对用户的个人政治行为、文化观念意识都未做出具体要求,更多重视用户“经济人”的身份,而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其“社会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注重其经济关系,而忽略其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由此看到的人是不全面的,以这样的方式得出的信用评分也必定是片面的、抽象的。要使得信用评分更加契合个体的生活实际,内容多元、范围广泛的信用评分体系是必然选择。其二,构建多部门开放式应用体系。借助大数据与模型,构思涉及领域更广的互联网应用,为用户或商户提供更细化的工具。同时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隔阂,使信用评分的应用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有意识地提高行为表现来获取更高的信用分,久此以往,频繁的“有意识活动”渐渐转变为行为习惯,信用品质也渐渐由外在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律”。
  (三)政府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制的国家,政府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建设而言,政府主要扮演着引导、监管与教育的角色。
  首先,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引导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个平台如央行、政府部门、第三方征信机构、商户等的信用数据是相互割裂的,并且由于各个平台依靠各自的信用评分标准工作,社会缺乏统一的征信标准,加之信用信息具有垄断性和有偿性,各平台之间实现免费的信息共享受阻,信息孤岛问题成为制约第三方征信机构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政府要建立起统一的信用评分标准,但第三方征信机构在我国尚处于新兴地位,信用评分标准还有待探索,因此建立起统一、完善且科学的信用评分标准具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征信机构在不同领域内收集信用信息并进行沉淀,政府再从中筛选出较为科学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整合形成行业的规范标准。统一的标准为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而要想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还要求政府通过设立公共部门来监督和激励各信用信息机构,或者将信用信息作为商品进行统一估价,各征信机构或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信用信息共享使得个体信用评分更加科学,其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其科学化、广泛化的转变是“信用”走向“日常”的重要途径。
  其次,政府应承担监管责任,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合理合法地征集个人信用信息是第三方征信机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应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范围以及使用原则,杜绝个人信用信息遭滥用现象的出现。同时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督促、鼓励第三方征信机构提高自身数据处理能力,尽早使数据透明化和规范化,构建具有安全保障的信用信息体系。随着个体信息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信息安全保障是信用建设的关键一招,只有在安全保障下,个人才会对征信机构更加信任,对信用评分更加重视。
  最后,政府应加强道德教育,树立信用意识。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用评分只能从外在给予人们约束,要想使得人们真正树立信用意识,还需对其内在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感化。我国现已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展开道德教育,其中对道德建设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总体要求。但这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在实践过程中其内容还需不断补充、细化,除此之外还应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进行信用教育时,可将其与规则意识教育相结合。规则意识是个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体现,它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基础之上。在规则意识的约束下,个体能够形成自觉按规则办事的习惯,不讲信用的行为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所摒弃,由此,培育信用观念才有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以政府为主导,引领信用建设发展方向;以第三方征信机构为主体,完善信用建设体系;以人民的需求为目标,构建信用互惠的美好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实现信用从“稀缺”到“日常”的转变,为我国社会转型“跨越关口上新阶”助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2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