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需要与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毕京泽

  摘 要:本文从对中学生的心理需要认识出发,以学生的认知层次为基础,以适合学生对物理知识更易理解的教学方式,揭示中学生的心理需要与物理学习兴趣的内在联系。然后采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摆脱“物理难学”在学生心中所形成的阴影,让学生在生动、轻松、愉快的物理课堂环境中自主地进行交流协作、探求新知。
  关键词:心理需要 学习兴趣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技能的训练、更是智能的开掘、精神的陶冶和文化的滋润。尤其物理学科本身的特性――难学、难理解、物理概念抽象,在学生中普遍形成物理难学的心理。因此物理教师就更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注重学生性情的培养和思想的丰富,使学生把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让师生在生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交流协作,探求新知,体会探索物理知识的艰辛和发现的快乐。从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需要为基础来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1.中学生也有心理需要
  需要一般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中学生年龄段与其他成人阶段一样,既有对物质的需要,也有对精神的需求,尤其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更为显著。他们往往认为自己“长大了”,不仅需要独立自主,而且还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与尊重。学生的行为价值需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中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轻松愉快,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调节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做到劳逸结合,在课堂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2.学习兴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难学、难教,尤其高中物理更难,物理抽象、概括的特点与中学生年龄,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过程中分化现象严重,这样学生一旦在物理学习上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造成“精神创伤”,形成了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物理教师教学目的的关键。
  
  3.中学生心理需要与物理学习兴趣
  鉴于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怎样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来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呢?
  3.1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是学有所用的
  当学生感到物理这门学科有价值,能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时,就能引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和学习物理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学习需要的心理特点,我们老师就应该在物理教学中贯穿生活实例,体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
  3.2克服学生对物理难学的心理
  3.2.1情景教学
  从教学过程实践看,学生对物理情景的分析,对物理概念、物理情景过程的理解,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对物理问题情景的分析,快捷地建立物理模型,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利用物理实验展示物理情景,如磁场线的分布,可以用磁铁吸引铁粉来模拟磁场线的分布。
  (2)利用图表创设物理情景。如采用电视机的流程图以展示电视机的工作原理。
  (3)采用电教媒体模拟物理过程,丰富物理情景。如电子运动,光的折射等。
  通过以上的方法,学生通过理解物理知识,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物理过程,更容易把握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起来轻松,从而排除物理难学的心理,为以后的物理学习坚定了信心。
  3.2.2教学课程设计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知识体系适应学生的心理认知层次结构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内容时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不一定要跟着教科书走。在课程顺序上可以大胆地进行调整。
  利用学生定势思维的正迁移,可以使知识点的传授更适合学生的接受思维。如在高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第一章――力:在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1力;2重力;3弹力;4摩擦力;5力的合成;6力的分解。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那么给学生的感觉就相当乱,只会把第5、6节的知识内容与第一节的知识相联系,同时也会感到本章学习了四种力一一把知识点相互独立起来,不易把所学的知识连贯,不会灵活迁移。如果我们把握学生的心理认识特征和认识需要的过渡层次,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本章的知识做适当的调整,顺序安排如:通过对“第1节力”的学习,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知,给出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然后把第5、6节调上来讲,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知和认识,从而知道所有的力都可以合成和分解,这样学习后,再学习第2、3、4节知识,说明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力的几个特例,并在讲述重力、弹力、摩擦力时再分别进行合成或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力的所有知识,并进行迁移应用,让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而不会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和复杂。
  3.3克制不合理的需要
  学生心理需要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教育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需要,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限制和规范。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其思想受传媒和社会的影响很大,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现实的幻想,易把成功看得容易,但实际并不像电视上所描写的那样会“天赐良机”,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在物理学习中能坚持刻苦学习,不应该轻易放弃对物理的探索。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师生间的友好交流和思想沟通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分析问题,尽快走出思想观念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郭票岩.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2.孟昭辉.中学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3.王乐意.情景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
  4.钟启泉.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5.朱铁成.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范例与指导.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5
  6.赵承福,陈译河.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4
  作者单位: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