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健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应用,学习获取知识,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一、贴近儿童生活,尊重童趣,设计探索活动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说明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必须尊重童趣,必须给儿童保持童趣的权利。
  1.以童趣事物作为探索发现的生长点,并贯穿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童趣机制作用,激励持续探索的动力。如教学《沉与浮》一课,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2.增加应用知识的趣味性,在愉悦之中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探索成果的意义,使他们今后乐于再探索。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带有好玩色彩的问题,开展游戏性的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趣味制作等等,都可以使应用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实践证明,把童趣心理具体化于教学,最能有效地解放学生,学生才会乐而忘倦,越学越想学。我校三(一)班的杨启小朋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周一节科学课真是太少了。如果时间能像光速一样该有多好啊!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上科学课了。”
  
  二、“削枝强干”,突出探索重点
  《科学》课本为我们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只有把它转化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认知活动的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它蕴含着的教育作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是探索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四方面的要求,分清主次,以主带从,突出所要探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自行探求。
  1.能体现人类探索发现的智慧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形成过程的能力。
  2.学生力所能及,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能推动学生从“现有发展区”朝着“最近发展区”迈进。
  3.能借助物化手段,为学生提供独立支配的实物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探求未知。
  4.教学时空条件允许,内容分量适度。
  
  三、合理分解,形成递进式探求环节
  抓住了学生自行探求的重点后,还需要按照知识逻辑发展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分析达到教学最终目标所要经历的基本步骤,弄清学生能探求什么,可能会有什么困难,怎样增设台阶,从而做到按照学生的步子把探索的过程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坡度恰当、拾级而上的递进式探求环节,使探索过程具有渐进性、连续性和积累性,做到确保学生自行探求的实效性。
  学生在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转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时,常常会受主观愿望、情感色彩的支配。因此,逻辑建构探索过程必须充分照顾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逻辑僵化,灵活编排探求环节顺序。如设计《流动的水》的探求过程时,考虑到学生对“借水帮忙使小水车转起来”,最易发生兴趣,而且还能探求流水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起到启发设计思路的作用,故此我们不墨守知识的传统编排,把探求水的内部压力安排在第一个环节,使逻辑建构富含儿童的心理特色。
  总之,采用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的锻炼,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朱林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