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法”在新课引入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 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起点,是新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呆板、缺乏新意、针对性不强的引入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枯燥乏味。相反,精心设计的引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并明确学习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各有特色,本文笔者就“设计法”在新课引人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设计实验”法引入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基础。在引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蒸发”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预先准备好一些酒精,请一位同学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上“蒸发”两字,并让全班同学观察现象(“蒸发”两字很快消失);接着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手上涂些酒精,谈谈有何感觉(感到凉爽)。通过观察现象和亲身实验体会,同学们对蒸发有了一定感性认识,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又如,在引入“大气压强”的新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小实验,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一个硬币、一个较浅的碟子和水,上课时把硬币放入碟中,加少量水(水面刚好淹没硬币),请学生思考,手不触到水,能否把硬币从碟中取出(实验时只可以使用空矿泉水瓶,不得借用其他工具),并让有办法的同学上讲台演示(拿起空瓶,适当用力挤出部分空气,把瓶倒转过来,瓶口插入水中后松手,碟中的水被“吸”入瓶中,此时手就可以不触到水而取出硬币),在学生演示完毕,教师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被“吸”入瓶中?),并在提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设计多媒体课件”引入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增加观察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引入新课,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物理课上讲“浮力”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件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浮体”的情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观察到了各种色彩鲜艳的鱼在游,画面上又出现了水中的小船、大船和正在航行的万吨巨轮,最后出现字幕:为什么万吨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短短一二分钟,就将全班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情景中。
三、“设计习题”引入
本文讲的“习题”引入新课,即是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例如,在初二物理“机械效率”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刚学物理不久的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人们做功过程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新课教学前可以先设计好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例题,小明为了提200牛的水上6米高的三楼,已知他用20牛的桶盛水,那么:(1)小明把这捅水提到三楼一共做了多少功?(2)小明的目的是做什么(提水上楼)?他在提水过程中对哪部分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做的功)?是多少?(3)小明在提水过程中对哪部分做的功是无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对桶做的功)?是多少?相信学生在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对做功过程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教师在分析课文开头例子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教学,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毫无问题。
四、“设疑”法引入
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一定难度的障碍,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提出问题并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良好的求知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浮力”一节时,教师可以将木块、乒乓球压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木块、乒乓球上浮),学生知道上浮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在水里要下沉的物体,比如石块、铁块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再如,在讲“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教师将一分硬币轻轻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为什么这分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而不沉下去?树叶上的小水滴和草上的露珠为什么会呈球形?带着这些悬念学生将进入学习情景。
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它们共同的原则是: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必须针对本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导人的内容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能集中精力,积极求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