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理解,得到属于自己的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阅读 积累 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让学生自主阅读,扩大阅读量,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质量不高。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课本的学习上,但是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上只有几百篇课文,每学期也只有几十篇,然而这些文章也只是少部分被消化吸收。如果学生课外阅读不足或根本不阅读,想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一下教学方法。
  
  1、多积累,强记忆。古代学者特别注重儿童熟读成诵习惯的培养。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古文观止》,都要求儿童诵读如流,背诵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儿童受到了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尤其是他们趁着大好时光,多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身受用的语言财富。背诵记忆的时间长了,文章积累多了,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语感能力。
  然而,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却令人忧虑,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为教师的分析所代替。教师的这种重讲轻读的结果如何?语言贫乏,使学生失去了一份唤起生活体验,引发联想和想象的读书之乐。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扩大阅读量,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去记忆优秀的文章。
  
  2、多感悟,少讲授。古人在强调熟读的同时还主张精思。思什么?如何思?它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主张在积累中感悟做人。感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需要阅读主体对材料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而感悟又往往与个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有一定的联系。
  我们教师讲授的多是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理解。这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语文离不开深切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结构,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想象、联想、补充和发挥。所以,与其在课堂上教师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写作特色,不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领悟,从而得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总之,学习语文就是要以情感为媒介,通过读、思、悟,真正吸收语文的营养,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体验,那份对语言的感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