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唤醒、保持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成为了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
1
充分利用教具,通过演示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亲自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儿童的好动好玩是天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教具,同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有目的地观察和操作。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使他们愉快的动手、动脑、动口,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投入地完成学习任务。
观察和操作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我尽力启发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形成表象。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先通过直观的教具或实物,如学生手中的学具、黑板、课桌面、一张方纸等.让他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个角为直角的四边形。然后拿出一张方纸,指导学生对折后,亲自用直角三角形去量一量,并数一数,进一步验证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这一特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一知识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2 联系实际活教活学,唤醒学生兴趣。学生对固定不变的教法容易产生厌倦,从而精力分散。不易集中。在教学中,我经常变化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如在教一位数乘法时,我采用了口算、听算、暗算、笔算、抢算等方法,使学生口、脑、手有机结合,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答问题。如看图编题,我启发学生广开思路,编出不同算法的应用题。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太会思考问题,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因此,教学中应顺其天性,设法给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趣味性,把教学的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在教学“平均数”和“包含除”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十只小兔子.并告诉孩子们:“今天老师让你来当一下小小饲养员,看你能不能当好。”并提出了两个问题:①现在我给了你2个小笼子,你来分一分.怎样分才能使每个笼子的小兔子一样多?②如果一只笼子里只能放2只小兔子.你又应该拿几个笼子呢?结果同学们真象一个负责的小饲养员一样认真地分开了,达到了教学目的。
3 组织有效活动,保持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同学们主动地去做、去说、去练。如:以一道应用题为话题.组织同学们展开思路。要求他们根据题意,在不变数据的情况下,随意去想、去说,结果一个个故事、一条条新闻、一幅幅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油然而生。给孩子们天地。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再如: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常常启发学生去“诊断治病”。把学生做错的题写在黑板上,我说:“谁来当大夫,把这个患者的毛病治一治呢?”子是同学们精力集中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既让答错的同学有自我改错的机会,也使全体同学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巩固了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兴趣中求知解惑,在兴趣中发展思维.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最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具、实物,经常结合生活事例,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