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可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核心,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1 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问题的质量要能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问题,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一个一个抛给学生,表面上看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实质上是请学生“入瓮”。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被动的,是亦步亦趋的。提问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种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自然不是真正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我认为: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研究学法,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为“学”而设疑。问题要能贴近学生现有的语文素养,还应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比如上《病梅馆记》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盆景、园林艺术等,我们是否要像龚自珍那样把它们全毁掉?这就自然引出托物言志的手法,学生对龚自珍借题发挥、借梅议政的写法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这个问题本身还可引发学生探讨生活美与艺术美差异的问题。在上《孔雀东南飞》时,当学生对兰芝的勤劳善良美丽有了完整的认知以后,我顺势抛出一个问题:既然如此,焦母为何一定要休掉刘兰芝?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价值取向,焦母多年守寡的心态,陆游唐婉类似的爱情悲剧,婆媳关系等诸多方面展开探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2 开展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分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为学生的个性释放提供了舞台,它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开展分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追求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按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解决小型的学习问题;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开展专题的探究活动;可根据学习程度好、中、差分组,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
其次,要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充分讨论的时间,有归纳总结的时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就容易盲从;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合作学习就只是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没有明确的归纳总结,学生对问题就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要实行小组角色轮流制。如小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等,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锻炼各种能力。教师也应以一个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以鼓励为主,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学生的讨论热情。
3 探究性学习要注重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因此,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停滞、萎缩。
怎样科学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不作任何提示,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通读熟,并时刻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做阶段性的引导。
活动初期,会有少数学生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捕捉探究点,然后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并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使他们主动地经历学习过程。
活动过程中还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展示探究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比如学生在读完《窦娥冤》后,提出疑问: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楚州亢早三年,不是害了无辜的楚州百姓吗?通过合作探究,同学们找来了《窦娥冤》的全本,分析了窦娥的心态,当时黑暗的现实,下文中窦天章据此疑惑此中必有冤情的剧情,认为窦娥作为一个弱女子,发此毒誓的目的是为了让天地鬼神来昭示自身的清白,并无害人之心,这是她无力反抗现实命运的痛苦困惑的心理反映。
4 科学运用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颇受师生欢迎。但在具体运用中仍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要考虑到给学生充分的理性思考空间,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新型的被动学习的方式。
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做了一次尝试,学生在熟读课文后,上网查阅有关《红楼梦》的资料,一是帮助学生完成了贾府的结构图,并以此为基础,画出了黛玉的行走路线图,从而认识了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更好地体会到黛玉为何会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二是学生观看了电视剧中“王熙凤上场”的片段,了解到贾府势利而冷酷的人际关系,理解黛玉为何会有“寄人篱下”之感;三是通过上网,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而很有价值的问题:网上搞有关《红楼梦》的调查活动,为什么绝大多数网民不喜欢林黛玉?从而引发了班级热烈的讨论,教师顺势正确地引导学生怎样去赏析古典小说中的人物,课堂教学就显得内蕴丰富了。
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沟通合作、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