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由于每堂课的时间的减少和每门课总学时的减少,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以下几点:
  
  1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数学课的定位是“传递数学知识的场所”,数学学习的氛围应当“有序、安静、严谨、统一”,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是“抽象、枯燥、没用”。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世纪之才?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因此,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转变,即由教向学的转变――过去是“以教为主”,现在要“以学为主”;过去是“重教”,现在要“重学”;过去提倡“为教服务”,现在鼓励“为学服务”。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即由“师道尊严”向“和善可亲”转变,上课时对学生亲善些,再亲善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要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做学生的学伴、朋友,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多途径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不难发现,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因素,是学习的根本诱因。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对于初中学生兴趣尤其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对学习数学感兴趣,且成绩不断提高的学生进行调查,总结出几点:首先,总是怀着期待和愉快的心情上数学课;其次,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为教学内容所吸引,思维活跃,表情明朗,学习效率高;第三,对作业不感到负担,体会到一种解题的乐趣;最后发展到积极参加数学课外活动,爱读与数学有关的书。反过来,如果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就谈不上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应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采用以下几条途径:
  2.1 教师平时要注重言传身教,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现在大部分中学生喜欢的老师都是年轻貌美的帅哥和美女,大爷、太婆能基本满意就不错了,因此我们教师平时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2.2 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教材的编写,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抓住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课,如:在《黄金分割》课上,将国旗上的“五角星”移到学生眼前,并向学生提出:“我们国旗上的五角星多好看,怎样画出来的呢?”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史及数学文化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既是发展的需要,又是现实的需要。比如,有关“勾股定理”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古今中外人们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在西方最早发现这个定理的相传是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493年)首先发现的。而我国西周开国时期的商高(公元前1120年)就发现了这个定理。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曾想发明一种勾股定理的图形,让宇宙人去认识这种语言等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同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的思想,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2.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种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我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回答与分组讨论、交流相结合,尽量做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此外,我还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读书指导、作业比赛、课外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如我在讲完《有理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的分类,设计了一节游戏课:课前准备好分别写有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的卡片,课上找几个学生举着这些卡片在讲台上站成一排,其余的同学任说一个数,属于哪种数哪个同学就将卡片举过头顶,谁错了就回到座位,谁坚持到最后就获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复习了知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初中学生正是处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不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染上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习惯:
  3.1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走读学生家长监督,住校生互相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也就是每天的作业后附加上当堂课的学习反思;每周写一篇数学周记,记载一周以来所学的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学习建议以及学习体会;学完了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复习提纲,自己带着问题去钻研课文,最后过渡到由自己归纳,完成一份学后报告。促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
  3.2 记笔记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初中数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一般比较大,为系统学好数学,从初中时期就必须重视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课上做笔记还可约束精力分散,提高听课效率,一般,课堂笔记除记下课堂纲目外,主要是记老师讲课中交

代的关键、思路、方法及概括和补充的内容。特别注意随时记下听课中的点滴体会及疑问。在“听”与“记”两个方面,听是基础,切莫只顾“记”而影响“听”。对于学生的笔记要常看看,好的给予鼓励,不足的给予指导,不断提高笔记的质量。
  3.3 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4 认真作业的习惯。数学的作业本可以准备四本:笔记本、课堂练习本、课后作业本、收集本。对于课后作业的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有错必改。
  3.5 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3.6 质疑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动手实践,课后勤思多问,努力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不仅在课堂,可以在课后,可以是书面,也可以口头问。如我的学生由于时间的原因,就喜欢在周记本或作业本上提问。
  
  4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4.1 自学能力。我们教学要努力做到“今天的教为了明天的不教”,要变学生“学会”为“会学”,特别是受数学课堂时间的限制,学好数学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必要的。教会学生看书(包括课外数学书)、预习、复习、归纳总结、作业、讨论、质疑等等。
  4.2 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数学更是思维的学科。其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4.3 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操作、演示、观察、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猜想、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都是数学实践活动。如何将数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呢?一是大胆猜想、勇于实践、努力探索。二是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初一的《图案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搞个全班展览;每个假期让学生自办一份数学小报;让学生自己出试题等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给广大的数学教师提供了一片数学教育研究的沃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们每个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做一个深入的思考,设计令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