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化学教学过程的探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从而真正建立起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关键词】自主参与 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教法 变式教法 开放式教学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 and the practice
Huang Qunxian
【Abstract】In the junior chemist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and lea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ely and then come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 mode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exploring independently and achieve the change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Keywords】Independent participationActivating conditionGuiding-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Change-type teaching methodOpening teaching
问题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不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化学学习,从而真正建立起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以下是本人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究与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环境、培养兴趣,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既是和谐、愉悦的,又是矛盾、疑惑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以最佳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初中学生初次接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往往对其有一定的神秘心理,我首先设问: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大家的回答很简单,不停的运动而已,不是有句话常说,你别像自由电子那样纪律散漫吗。我说:“不是这样,如果学习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去想象了。”这时学生开始议论,甚至有的同学能说出:有层次的运动。我紧接着提问:“知道为什么会有层次吗?”学生又开始讨论起来,但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时我播放了钠、氧、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教室里立刻沸腾了,显然,电子的运动并不是都在同一层面上,同学们对此问题很感兴趣,我顺势引出了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课题。
2.运用引导――探究教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探究新知识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之时,其热情犹如熊熊烈焰升腾,令人兴奋不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这种求知欲望,强化学生这种追求意识,变厌学为乐学。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自主参与。
例如,在学习碱的通性后,再请同学们推测酸可能有哪些通性?此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家积极思考、发言、进行揣测,一下子把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起来了,认为酸的通性可能有:①酸与指示剂作用;②酸与金属反应;③酸与碱反应;④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⑤酸与盐反应;⑥酸与酸性氧化物;⑦酸与非金属反应;⑧酸与酸反应等。此时老师不适时机地加以评价、鼓励和赞扬说: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很好,想象很丰富,但有的性质不属于酸的通性,如⑥酸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⑦酸与非金属的反应,⑧酸与酸的反应。(酸与酸的反应,只有氧化性的酸才能与还原性的酸反应)。
然后让同学们分组实验:①在盐酸中分别滴入石蕊和滴入酚酞;②盐酸与锌、镁、铁反应;③盐酸分别与氢氧化铜反应和氢氧化铁反应;④盐酸除锈铁钉、盐酸与氧化铜反应;⑤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硝酸银反应。两人相互合作、密切配合,边实验、边观测,逐一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后我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思维活跃,归纳出酸的通性。
3.运用变式教法,保持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概念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后,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直接让学生归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某条性质变换问法,挖掘其潜在的知识,加深理解。对于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的内容,还可以联系实际回答: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原因是什么?减少二氧化碳措施有哪些?请例举出可以做到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事例。这样,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4.倡导开放方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提供宽松民主的环境,建立起生生互动的关系,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学中,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建立健全按“好中差”层次分组的学习小组。教师可以直接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分享成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失败,以激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
例如:在教溶解度计算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硝酸钠在各种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60℃时,将66克硝酸钠固体和75克水混合,所得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若要使它饱和(不能析出溶质),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通过计算回答。我让学生先相互讨论、交流,再解题,使学生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5.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让学生成为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人。课堂总结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因此,归纳总结时应继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全面综合、系统概括,其效果远远比教师唱独角戏要扎实得多、丰富得多,从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口头表述能力、主人翁意识也都会比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促进,同时也再次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如在教“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学生觉得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太多,不好记忆,我就引导学生用下面的八个字进行概括:通氢――点灯――撤灯――停氢。从而使学生不仅记住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而且还学会了总结和概括的方法。
综上所述,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化学学习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已有素质要求较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参与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呼唤教师决战课堂》.上海教育科研.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