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村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农村教学资源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城市的教学资源远远比农村优越,城市的学校生源、学校基础设置、学校师资队伍都有着绝对的先天优势。农村中学的升学率,相比城市中学而言,其数值总是相差较大。每年总很多的农村学生在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走上了技校之路,但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家里务农。
同时,相关调查显示,以前毕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会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化学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这个调查的结果不得不让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化学教师反思。
二、解决城乡教学资源差异的思路
从素质教育的实质含义出发,我们的农村中学化学学科教学应注重两个教学目的,其一就是为学生进入高级学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在中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其二就是为学生能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面向实际教学,传授生产急需的化学知识,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因此,农村中学基础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要面向农村实际的改革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紧迫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的优势是关键。
不可否认,城市的很多现代化的设施设备确实比农村要好,但如果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的焦点更多地聚集于化学学科的特点(生活化、实践性、基础性)上,似乎也不难发现,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上能利用的农村资源,城市中学也是不能比拟的。例如:
(1)初中化学中“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家庭用煤经历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而且煤炉下方都要设置一个能开关的圆洞,你知道煤炉里的“蜂窝煤”是如何点燃的吗?请你说说这种变化的优点和目的。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家庭里几乎都是使用液化石油气等燃气的,根本没有体验过煤炉的使用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农村教师对比较熟悉这种煤炉的学生比城市的教师就容易解释清楚了。
(2)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时,我们要求学生回家预先收集一些含碳酸钙的物品,结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是空空荡荡,没有收集到任何物品,即使收集到的物品也很单一,如家里装修剩余的地砖、蛋壳之类,因此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
(3)化学教材下册的“探究溶液的酸碱性”,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要求学生回家采集各种不同植物的花瓣和树叶、果皮等,然后自制酸碱指示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结果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物品也非常有限且品种不多,大多数为城市中常见的树叶和花瓣。
(4)在学习“化学肥料”时,我们让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常见化肥,并且去调查生长在农田里的稻谷通常会患发哪些病?这些病主要是由于什么因素引起的?上述问题针对城市中学的学生,真的是难上加难。因此,教师上课时也只能自己先配备一些化肥,学习的资源非常缺乏和单一。
从这些案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不难发现,原因并不是城市的学生知识面窄,而是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没有机会去体会产生有关知识的相应生活。再加上大多数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在城市中学的化学课堂中,甚至还出现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不会划火柴的现象。从这个层面上讲,相对于大多数从小就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农村学生,他们有更多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就上述情况,农村学生至少能了解“煤炉”的构造,知道煤是不可用火柴直接点燃,而必须通过一些干柴来引燃的;至少可以收集到一大块的锅炉或水壶的水垢,令城市学生叹为观止;至少能采集品种丰富的植物树叶和花瓣带进课堂,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各种花褪色情况的发现,令城市学生羡慕和妒忌;也至少能非常容易地从家里获得自家农田所使用的化肥样品,说出稻谷禾苗所出现的各种病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化学教材更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让知识生活化、实践化、实用化。与城市中那一条条人车稠密的马路街道相比,在炊烟萦绕、绿树成荫的农村,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所要开发的学习资源,在这片土地上,蕴涵着更多的化学道理。
三、解决问题的做法
农村中学实施的化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把教学资源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和家庭实践活动两种教学形式上,并能最大潜力地发挥其优势。作为一名农村的化学教师,对农村生活的各种现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并以此来共同建立适合于学生实际的农村教学资源。
例一:下面是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农村资源的案例片段
(1)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有位同学讲述了他亲眼目睹的一个燃烧现象:星期天,他回家的时候,发现大片农田里的稻草在猛烈地燃烧,稻草是自燃的还是农民伯伯故意造成的呢?然后,大多数同学都回答是故意造成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的探究:
①稻草在什么情况下会自燃?平铺的稻草容易自燃吗?
②如果是故意造成的,农民伯伯为什么要焚烧稻草?
③焚烧稻草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2)在探究“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时,有位学生举出了在竹子里也有空气的事例以证明空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都知道竹子的每节之间都是空的,这正如人们常常讲到的“竹子腹中空”。根据这个事例,教师提出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①如何来获得竹子里的空气?
②竹节里的气体,其二氧化碳含量、氧气的含量与空气相比,是一样的吗?如何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在学习“化学肥料”时,可以根据农村学生身边现有的资源,设计以下案例:
课前准备:
①要求学生询问父母,自家的农田禾苗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病症”?并说明解决“病症”的办法。
②自家农田通常施用什么肥料?并带一些肥料的样品用于第二天的课堂。
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自己调查的有关禾苗生成的“病症”及解决办法;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出了禾苗生长过程中缺少N,P,K的症状,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对家里除草剂等药品使用的了解程度。
展示化肥:让同学们展示出自带的一些化肥,并对化肥进行分类,突出了化肥与农家肥配合使用的优点,同时介绍了一些常用化肥简易鉴别的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自带的化肥品种较多,有硝酸钾、硫酸铵、碳铵、磷矿粉等。
学生探究:把学生自带的化肥分别按照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并记录现象。
得出结论:总结铵态氮肥的鉴别方法,并提出铵态氮肥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例二:在家庭实践活动中利用农村资源的片段
在学习完“溶液的酸碱性”后,给学生分发一些pH试纸,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不同地方,取到不同的土壤样品,对土壤酸碱性进行测定。在学生的测定报告中发现,学生测定的品种非常广泛,这远比单一的教师来展示要生动些,同时,给学生的印象也异常深刻。
活动心得:学生的实践活动可能不是很成功,也可能与预期的效果有一些不同。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体验的感想非常丰富。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化肥的简单鉴别、土壤酸碱性的大致测定等等,并且很深刻地意识到科学实践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总之,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农村中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开发出与农业生产、农产品科技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就化学课程的开发上,最好能开设化学理论课和化学活动课两种不同形式的课程结构,让农村学生在享受丰富农村资源的基础上去进行体验性、实践性地学习,并获得对自己终身受益的化学知识,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相信通过每一位农村化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中学将会以其资源丰富的良好优势,在新课程改革的化学教学中会展现更加绚丽的光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