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有机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的优势,通过教师主机的主导,学生机的联网,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网上整体,创建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力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
  
  一、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同于数理化学科,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是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控制了教学环节和支配学生行为,学生只有在课堂上配合与适应教师,才能获取知识与技能。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语文学科抽象而枯燥。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图文、音频、视频资源的极大丰富,从而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合适的音乐,通过美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认识情感,使其从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他们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这时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启迪引导,就能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教学高中第三册杜甫的《登高》一课时,可以打开学校教学资源网站,先展示诗歌背景黯淡、满目萧瑟的秋景图,配放萨克斯风演奏的《伤感》,接着教师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对登高的内容进行讲述,这样一来,课堂中的气氛立即凝重起来,接着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把学生感情的波涛推向了高潮,产生强烈的共鸣。通过音乐烘托、精心设计,强化的语言描述,巧妙地给学生创造一种文本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破时空的局限性
  
  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观点和欣赏水平不一样,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利用校园网、网络课平台等各种专业教育软件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就不同问题,问题的不同方面展开跨越时空的专题讨论。人机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学生机联网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使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尽显自己的风采。同时,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从各种不同的观点中进行反思和质疑。最后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网上讨论打破了时空界限,使语文学科的非线性结构体系的缺点得以消融。
  
  三、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开展网上自主学习活动
  
  语文教材有限的内容、单一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学生有限的阅历、教材内容和学生个别差异的冲突等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不用说文学素养的培养和真善美的熏陶。而丰富的网络资源,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阅读教学的天地。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并且通过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荷塘月色》一课教学时,我们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便请同学们点击进入校园网中找到《荷塘月色》一课的站点,进入“课文学习”小板块,充分地享受校园网中的有关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关键词语,找到课文相关的插图、画面,结合文字描述浏览课文网络资源,在网上倾听优美的课文朗读,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视频画面,感悟着这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许多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运用“电子举手”和教师在网上直接交流,教师随即进行个别点拨,反馈及时,对代表性的问题,则及时向全班讲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