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启阅读之门 引领亲近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幼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站在这一高度来重新审视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别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顺应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质疑问难中发展思维,在品评感悟中形成互动,在阅读反思和批判中锤炼个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下面,就谈谈我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建的“活动化阅读教学”:
   一、听听看看,重情境的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低年级小学生主要还是以情感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我经常在导入的时候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通过听一个故事,听一段音乐,看一幅图画,看一段录像等方式带学生进入课堂,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做好铺垫。
   在教学《雨后的森林》时,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彩色的蘑菇撑开了小伞,黑色的木耳爬满了老树,红色的果子枕着绿叶,紫色的葡萄滴着水珠”。这时,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我再板书课题“雨后的森林”,画面既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又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二、读读识识,重语感的培养
   语感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当学生们朗读《山村》这首古诗时,得到的是整体的感知: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他们仿佛看到了烟村、亭台和山花,感受到山村的幽美和宁静。
   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学生的语感也就逐渐丰富了,当学生读到“金色的田野”,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能感觉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会感到希望与生机,这就是语感。我在进行朗读指导时,给予学生较多的扶持,安排了较多的扶读时间。有时先让学生尝试着自读,有时我就带领学生读,有时遇到特别难读的句子,我就自己范读。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效。
   三、演演画画,重内容的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他们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未定型化和开放化,这也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演一演、画一画,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重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
   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孩子看到美丽的夜空后,幻想自己坐在了月亮上遨游天空,表达了孩子愉悦的心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预先准备了一张蓝色的纸,纸上画满了闪烁的小星星和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课的开始,我先问孩子们想不想去夜晚的天空看看,随后放音乐,带着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坐在月亮上缓缓向蓝天飞去,在这期间,我把预备好的纸贴到了黑板上,当学生睁开眼睛,看到这么美的图画,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我乘机描述:“哈哈,小朋友,我们已经飞上天啦!你们看天空美吗?”这时,我让孩子们尽情去说,说月亮,说星星……再引导他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之后,我又让孩子们即兴表演,配以优美的舞蹈动作,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就背诵了课文。最后我再让孩子们拿上画笔,把想象到的画在黑板的纸上,孩子们有的画外星人,有的画宇宙飞船……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他们乐在其中,悟在其中。
   四、查查说说,重外延的拓宽
   一节语文阅读课毕竟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获得的文化积累和感悟是有限的。因此,阅读教学要真正活跃起来,必须要走大语文之路。我用心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以教材为线索,由点到面向课外延伸,引进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习活动立体化,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让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群星荟萃”活动。让学生把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有关人造卫星的资料在班上说一说,此项活动从课后走向课外,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等能力。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根据农村孩子熟悉植物的实际情况,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好办法,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我们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感悟”还给学生。只要我们教师有心,有意,有机就会有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阅读之门,引领他们亲近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宫占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