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光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切入口;兴趣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秘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绩一般成“正比”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师爱是一种真正的崇高而博大精深的爱;师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是建立师生情感的基础;师爱是教育中起决定因素的一种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相互尊重,就会使学生从喜欢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多指点、多辅导、多谈心,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闪光点,多鼓励,不歧视,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发挥其特长。
  二、导课激趣,引发思考
  导课是上课的前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开始。”导课生动、有趣、精彩,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求知欲旺盛,也容易集中注意力。好的导课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例如:上课铃声响,我急匆匆地走进教室,装出焦急的样子说:“我有一件要紧的事,哪位同学帮我去办一办?我们这节课要用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成了两块,现在需要照原样再配上一块,是不是必须把两块碎片都带到玻璃店去呢?”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有主张带两块的,有主张带一块的。于是我向同学说:“回答这个问题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全等三角形。哪位同学学得最好,我就让哪位同学去配玻璃。”这样学生带着好好表现的心情进入角色情境中,从而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精心设疑,以疑激趣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共同学习探究新知识,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设疑,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求疑,在易混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质疑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在讲:“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向学生提问:“乘法分配律是什么?”“a(b+c)=ab+ac”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问讲解:a是单项式,b+c是多项式,则a(b+c)可以看做是单项式乘以多项式,通过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复习,学生通过讨论补充就能很自然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很快地得出结论。
  四、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由于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之中。对于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自作教具,借助教具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课外准备好三组木棍,一组长度为3、4、5厘米,另一组长度为3、6、9厘米,第三组长度为2、3、6厘米。教学时教师问:“拼一拼哪组木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拼摆、观察、操作实践,兴趣增强,就会有所发现,得出结论。这样他们得到的印象比较深刻,便于长久记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会更加努力学习,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 江西省井冈山市东上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