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东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一种在新观念、新理念指导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迎接新课程、上好新课堂的努力方向。采用探究式教学是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交给学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换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在教育行为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取向。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明确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探究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知识应用”的模式展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1.创设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是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我们进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创设新颖并且能吸引学生的情境,制造问题悬念,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才使探究有动力。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课时,八年级的学生对公式的形成、公式的特征与应用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在导入时创设这样的情境:
   从前有一个狡猾的地主,他把一块长为x的正方形土地租给张老汉种植,有一天,他对张老汉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张老汉一听觉得没有吃亏,就答应了。聪明的同学们,你认为张老汉吃亏了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讨论、计算、检验后,很快发现了(x+5)(x-5)≠x2而是(x+5)(x-5)=x2-25,从而对平方差的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就不容易犯错,为进一步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2.引导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题提出后,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获得的资料、素材的途径,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后,就会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尝试提出可以检验的猜想和假设。如“平方差公式”一课教学中,在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代数式的结构特征:(x+5)(x-5)积的结果是x和5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思考:其他满足这个结构特征的多项式的积是否也有这个规律呢?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在学生计算出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探索、猜想,最后得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的规律。这时,适时提出问题:你如何论证你的发现对所有同样结构的代数式都适用呢?引导学生用字母代表数得到一般性结论:(a+b)(a-b)=a2-b2。然后让学生讨论推理证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展示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展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提高素养。
   3.知识应用,让学生强化认识并拓展应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后,要突出延伸性,做到曲终音未绝,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自主提升,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高层次来认清问题的本质。如“平方差公式”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从已有的整式乘法中提炼出(a+b)(a-b)=a2-b2后,再设置一题组训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强化学生对公式的感悟、体验。运用公式计算:
   (1)(m+2)(m-2) (2)(-x-y)(x-y)
   (3)(2a+b)(2a-b) (4)51×49
   在题组训练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用±a和±3组成两个二项式的积,判断所组成的各题中,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哪些不能用平方差公式?问题的设置满足了“同样问题,不同层次”学生,既为学生拓展了认识公式结构特征的空间,增加了体验、领悟、思考的过程,又为学生留下为应用而思考的自由度,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能做好角色的转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而且要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柳南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