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体现“五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健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我校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把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系统工程。教师只有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深刻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本质内涵,掌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策略,才能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目的性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进行的设计,有先进理念引领,与时代俱进的特点。
   二、合理性
   1.活动的要求要适当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制定符合班级特色的班级体育活动项目。对人数多的班级,要提前在体育教学中教授一些集体项目,所需体育器材也要少,如集体游戏等;对人数不多的班级,可多设置一些个人锻炼项目,如球类,踢毽子等。所有这些都要先练习一遍,这样体育教师在大活动指导学生锻炼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活动的内容要适宜
   每周各个班级活动什么内容,体育教师必须事先宏观调控,甚至每天活动什么内容体育教师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规划,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及时做好场地的分配和器材的供应。
   3.活动的方式要适用
   要让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还必须靠教师的适时诱导。把大课间活动的体育活动内容、方式提早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对参与大活动体育项目的方法进行教学。一般大课间体育活动方式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组织学习进行,每个班都会有不同的体育项目和不同的活动方式。
   三、层次性
   第一层是师生合作,初步体验。
   教师不仅仅是活动的操作者、指导者,更重要的是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弱化指导者的身份,真正融入学生当中去,以民主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激励带动学生,让他们真正自由地驰骋于体育活动中去。
   第二层是分小组活动,进一步体验。
   首先在学生中讲清分组练习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具体做法,进行动员、统一思想。然后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作为自己的练习主项,另可再选另一项目为副项,项目的种类在条件许可下不加限制。例如,在做“通过的封锁线”游戏时,我先将封锁线的障碍物一一列举,如钻过山洞、跃过小河、爬过电网、绕过地雷,并告诉学生如何通过这些障碍。让学生分组练习一遍后,我说:“下面你们自己想一想通过这几个障碍物还有别的方法吗?”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游过小河”“把电网剪一个洞钻过去”“排掉地雷”等等,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第三层是通过个人或小组展示体验。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体育班委是体育教师不可少的助手,有时候起到关键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和平时的业余体育活动,对体育班委进行单独培训,强化体育班委的体育特长。让体育班委明确自己的责任,肯定在大课间活动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教会体育班委在大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体育班委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威信。体育班委明白自己的职责后就能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替代体育教师的一部分劳动,行使“小体育老师”的职责。出色的体育班委能让大活动乱中有序,使整个大活动始终处在快乐、积极的氛围中。
   四、主动性
   实践证明,要使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加积极有效,就必须提高学生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照着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活动,对老师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做下肢力量的素质练习活动时,就搞多数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远接力”和用单脚、双脚向前跳,前进“划龙舟”比赛等。400米、800米耐久跑学生既感到单调乏味,又非常发憷,就采用“领先跑”“赶超跑”“排尾计时跑”等形式,提高练习兴趣。
   五、重要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师与班主任良好的沟通和密切配合的重要性。班主任是最熟悉班级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哪个学生体质薄弱,应该锻炼什么,怎样锻炼,班主任是很清楚的。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参与运动或者派学生与体育教师联系,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运动技能技巧、游戏的学习。做到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好大活动。
   体育教师是大课间活动的灵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在大课间的作用,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学生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的主人。大课间体育活动要给学生留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参考文献:
   [1]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2]徐德高.中国学校体育,20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