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 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把有限的时间延伸到课后,发挥群体智慧丰富和扩展活动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全员性和深入性。”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1~13岁之间,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飞跃的时期,是一个相对独立又特殊的阶段。新教材结合他们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弱,过分依赖直观,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的特点在课本装帧上花了不少心思。课本的封面就让学生产生无尽的联想。翻开第一页,前言中编者亲切的话语让其年级学生感觉新奇、有趣。此时,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节时,不是马上讲有理数,而是结合生活实际以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学习数学的目的?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地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课堂教学,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备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有时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合作学习”“探究活动”“阅读材料”“设计题”“课题学习”等栏目,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2.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授课形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给死板、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魅力。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一切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自然。屏幕上生动有趣的画图,特别是动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直观、形象和动态的图象的演示过程,则给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插上了形象和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在享受数学之美时其乐无穷,情绪高昂地投入其中。同时产生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增加信息获取的数量,延长知识记忆维持时间,掌握更多知识。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虽然不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唯一条件,但必定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特征。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阜宁县陈集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