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习作评改的时效“瓶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进

  习作评改,向来是语文老师的一项繁重任务,且高耗低效。究其实质是习作评改的时效“瓶颈”没有突破,因为老师往往习惯了“精批细改”的传统模式,导致评改的周期长、反馈滞后。如果反馈的时间拖得越长,就会事过境迁,必然造成学生对待老师评改的习作若无其事,自然收效甚微了。反馈的时效性是反馈的生命。如何突破习作评改的时效“瓶颈”呢?
  
  一、调整课时安排,缩短评改周期
  
  树立习作教学的效益意识,有效突破习作评改的时效“瓶颈”,需要改革习作课时的安排。首先,把每周的两节习作课连上,中间不下课。上课前,老师告诉学生,若确有出教室的需要,可以自行离开。这样一变,既增加了自主习作与评改的时间,又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进行习作活动。其次,前一周的两节习作指导课和下一周的两节习作评改课的间隔时间需要调整,把前一周的两节课排在周末,把后一周的两节课排在周始。这样一改,既缩短了评改的周期,又有助于及时反馈。同时,对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有帮助。
  
  二、改革评改方式,进行评改互动
  
  “课标”提出,“对学生习作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给了老师非常宽松的评价方式。提高习作评改的时效,更需要改革评改的方式,做到既有老师的评改,更有学生的自改与互改。习作评改不单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学生的事情。学生的自改能力是在习作评改中形成的。
  从习作教学的环节来看,当学生自主写作时,老师进行“巡视评改”。即随时关注学生的写作,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错句和病句等。如果老师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只要说上“请注意,你的习作中有错别字”或者“这句话似乎不太恰当”即可。至于具体错在哪里,则由学生本人自查,把改错留给学生自己做,使学生养成认真写作、细细体会、注意推敲的习惯。如果发现学生独特的或平庸的开头与结尾、精彩或干瘪的句段,立即指出,口头评点。如果是普遍性的和代表性的问题,就及时进行讨论和指导。否则。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却一言不发,非要等到批改习作时才圈圈点点、指出错误,就成了“马后炮”。
  当绝大多学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进行“即时评改”。在下课前1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老师选取两三篇典型的习作在全班朗读,围绕本次习作的目标进行讲评。使学生了解习作的要求,学会修改方法和使用修改符号。尽量多的肯定文章的优点,对文章的缺点,不仅要说明“为什么”,还要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对有个性特点的文章,大加赏识。即时评改,有助于“目标――反馈――评价――矫正”一气呵成。此刻,学生写作的激情犹在,老师提及的评改问题。都将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思维冲击力也特别强。此环节的评改是老师的事情,不要让学生说三道四。否则,一方面学生不能做到像老师那样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后续的教学环节。
  当学生的习作交上来后,老师进行“延时评改”。即评改不是在课中进行。而是在课后。延时评改不是意味着可以将评改的时间拖得很长。相反,评改要在三两天内完成。如果学生的习作,老师在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星期后才改好发给学生,那么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想及早知道老师对自己的习作的何种评价的强烈期待等已经淡忘了或消失了,难以跟原初的写作行为发生联系,难以有深刻的感悟。此环节,老师可以采用精批、面批、生生互改的多元互动的方式,保证延时评改的“及时性”与“时效性”。首先,老师在一两天内浏览完全班学生的习作。然后,有计划地选择8~10篇习作精批细改,改出习作中的错别字及病句,力求使学生作文文通字顺,同时对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选择材料、表达中心等方面进行评价。对特别好的与特别差的习作进行面批,一分为二评价学生的习作,并从提出希望的角度指出不足和改进的具体意见。习作中的错别字、病句等让学生当面订正。
  对于其他习作的评改则安排在习作评改课上进行。习作评改课上,老师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整体评价全班习作的情况,做到有理有据。然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朗读一两篇精批细改的习作,讲清评改的内容、方式。最后,学生互改互评习作。这是教学的主体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修改能力的任务。老师根据年段、学生的现状,灵活安排时间,采用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策略指导学生自改、互改。如水平较低的学生由老师示范评改,老师评改一步。学生评改一步。其余习作让同学变换不同的方式进行互改,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老师指定的,也可以是自主选择的。对已精批细改的和面批过的学生,则安排他们协助或观摩别人的互评互改。学生互评互改结束后。老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他人评改的内容,相互交换意见。如有疑问的地方,可向老师、同学咨询,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习作,写在另外的稿纸上。最后,老师要浏览学生的二次习作,重点看学生是否按批改内容修改了习作,并将学生的二次习作集辑,在班级传阅、展示。
  调整习作课时安排,缩短评改周期;改革评改方式,进行评改互动,既把老师从繁重的评改劳动中解放出来,又有助于习作情况的及时反馈;既注重了时效,又使学生习得评改的能力,强化了习作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突破了习作评改的时效“瓶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