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体育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研究领域里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身体素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40-01
沙洲职业工学院,近年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院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在认真贯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大纲内容重点体现“淡化竞技、重视能力、积极参与、强化育人”的理念,把“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开创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突破”的“十六大”精神作为我们编写大纲的指南,坚持以树立“健康第一”为具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突破口,把竞技体育注入精神和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身体素质概念研究。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平衡。[1]或“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机能能力。[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的“身体素质”写到: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取决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和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机能的调节状况。活的物质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
二、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研究领域里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如体育课程内容中普遍存在着的偏、难、繁、旧现象;课程内容选取偏重竞技化;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手段单一,有效性差;各类别内容的教学时数平均化,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结构过于学科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内容组织的灵活性、开放性差,课程内容的难度安排层级不分明等。同时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有价值的改革设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主线来取代传统课程内容中的竞技运动主线;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强课程内容选取和组织的时代性和科学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丰富课程内容的结构模式;重视竞技运动教材改造等等。
三、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围绕2002年公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第十一条:“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如表1。
四、改革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研究。下面就对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分析一下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在三年中的变化情况。从调查得出:学生三年中五项身体素质得分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说明通过改革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稳步的提高。同时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三年中身体素质状况表现为:一、二年级普遍提高,其中一年级下学期与二年级上学期达到大学学习生活阶段身体素质的最高峰;三年级趋于停止或下降趋势。呈现出低―高―低的的趋势。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我认为这是由于在一、二年级,因为有体育课存在,学生可以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了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三年级不开设体育课,但是许多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还未提高,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还不足,还没有能完全离开体育教师,所以自我锻炼的效果并不好。针对上述情况,应该在大三全面推进选修选项课,并拓展选项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部门据此统筹安排,加以合理引导,为每个学生确定一项。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改革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未见下降趋势,部分指标反而有所提高,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二)建议。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动机的激励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选择内容,关注学生的体验。改变单纯从育体的角度选择内容,从育人的角度选择内容。体育与健康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国际意识培养。课程内容多样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职业与生活相结合,休闲与教育相结合,如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运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以及体育休闲课程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出现小型化、课题化改革趋势,这些课程内容的新变化,进一步扩大体育课程的教育领域和功能,共同促进新世纪大学对人才的个性化、创造型以及复合型的培养,这是课程内容改革的一大突破,也是内容改革的创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08级在职体育硕士
沙洲职业工学院体育教研室
作者简介:赵希记(1979― ),男,讲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08级在职体育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参考文献:
[1]韩丹.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的根本宗旨阴[J],体育学刊,2000(3).
[2]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写.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