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新生班级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班级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各高校对班级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对班级建设也日益重视。高校班级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班级建设更具个性化。
  关键词:班级建设;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27-02
  
  引言:班级是各国各层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下至学前,上至大学,采取的都是班级这一组织形式。下至学生生活,上至校园建设,班级这一组织形式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高校班级现状分析
  班级作为一个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集体,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决定直接或间接的执行单位。
  进入新的时代,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社会整体环境的发生了变化。社会思想和值观呈现多元化,社会信息量井喷式增长。教育目标由单一的获得文凭转向学习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多元目标发展。其次,学生群体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大学进入了90后时代。这一代的学生自主性更强,个性更为鲜明,独立性倾向明显,自尊心强,也更易受挫。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动机不明显,学习兴趣相对缺乏。在教育体制上,高校正由或者已经从学籍制转变成为学分制,这造成了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分散化,班级间同学的交流时间和共享时间不足。同时,独生子女数量较多,学习就业压力大以致心理问题等,都对班级建设提出了挑战。
  二、班级建设思考
  现阶段而言,班级管理的重心仍围绕着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往往只看班级内部局部的和单个孤立的班务事件,未能互相联系,以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班级建设。班主任该如何有序建设一个班级,使之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从下文几个角度论述。
  (1)转变角色观念,参与班级管理
  角色定位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思想前提。首先,班主任要从班级活动的外在控制者转变为班级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在一项活动任务下达后,班主任应参与班委的组织策划过程,对策划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及时纠正,摒弃原来只参与成果的审核和纠正的做法。真正落实班主任作为班级大家庭家长的职责,引导班集体家庭氛围的形成。
  其次,班主任要从班级管理中的绝对权威者转变为管理的协调者。高校学生的年龄正是个人成长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发展定型时期。个人的意识萌醒与集体的纪律约束存在必然的冲突性。如果班主任凭借教师身份来简单的否定于集体纪律不符的个人意识行为,二者之间会走向对立面,这必将对班级建设氛围不合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这一身份,从教师层面对事件进行评判,而要整体的研究分析,协调各层面的关系,严格而有情的进行管理。
  第三,班主任要从学生评价的独断者转变为学生评价的协商者。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尤其是希望得到作为一家之长的班主任的肯定。对同学的评价不能仅仅凭借教师的个人印象,一件事,一句话来评判。要从班委,伙伴,任课教师,日常行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评价尽可能的符合实际,形成过程性评价。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纠正学生的不足,更好的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2)开好第一次班会,确立班级目标
  对学生来说,高校的学习与生活是人生的一个新开始。面对不同于中学的新的学习生涯,新生最迫切的需要便是有个引路人。班主任的作用首先就在于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其次,根据第一印象定律,第一次班会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主任后续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便是来自于首次班会。
  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充分准备,就学业,生活,社团等方面为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讲解,为下一步工作展开奠定基础。同时,明确班级建设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对四年的大学生活进行总体规划,使学生从进入大学之始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目标选择上,应遵循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班级目标结合学生本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制定符合学生本人实际并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实现组织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要细化目标,增强可执行性。如参加学院学校的运动会比赛,根据实力,确定比赛所要达到的荣誉目标。
  目标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地作出反应,及时的修正目标,使目标体系始终保持对组织和个人的最佳适合状态。
  (3)组建班干部队伍,制定科学班规
  班级管理是否有效取决于有无一个凝聚力强的班干部队伍。高校中的班主任角色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弱化,班干部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凸显。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班干部队伍,对于班级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班干部的选择上,在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上,自愿报名,投票产生,使班干部具有民意基础。要转变惟成绩定干部的传统思路,发掘善于协调组织的人才。做好分工,每周有交流,每周有总结。
  高校是学生正式进入人生最后的预备场。新生一进校,就要强化社会的概念。落实在班级的管理中,就是要照章办事即按班规来进行。学生在班级中的定位,班干部在班级事务中的作用,学生表现的考核都要在班规中体现出来。使得班委和班主任处理问题有据可依,同学行为有章可循。
  (4)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班级管理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学生物质条件得到提升,手机、电脑得到普及。这就为创建班级管理信息互动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成熟的客观条件。借助班级QQ群、班级博客,班级飞信群等互动交流平台,弥补因教学方式分散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问题,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有关信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5)宿舍管理和教室管理相结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宿舍管理和教室管理是学生工作开展的两个主要阵地。两者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1+1大于2的功效。把宿舍里的表现和教室中上课、卫生、纪律等表现综合考虑,更全面的对学生做一个动态评估。利用为学生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时机,加深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比如学生反映上来的问题,及时沟通有关方面,给予答复,增强师生信任感,拓宽信息的沟通面。
  (6)活动为纽带,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是班级集体建设的主要承载体。班委的作用在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班委发挥其本身职能,通过活动,培养同学的集体意识,促进同学的交流,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使班级成为充满温暖,充满友谊的集体。进而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思想、作风、品行,形成优良的学风班风。
  班级集体活动的举行,实际上是社会化在班级层面的表现。班干部在组织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承担起了管理者和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定位。普通同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不自觉的扮演了社会中普通一员的角色。对应于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的最微小翻版,是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桥梁。
  结束语:总之,班级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的途径和渠道,是集体主义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班级的集体生活是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班级管理,班主任必须重视和加强于同学的交流沟通,培养一支能战斗的班委队伍,使得班级管理高效有序。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推力。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起泉.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6,(11).
  [3]朱理哲.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黄红球,何军.学习型班级―现代高校班级建设发展创新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5]戴迎峰.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再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6]陈良民.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2).
  [7]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