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学体育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尽管我国曾经用全球1‰的教育经费抚育了15‰的人口,但教育问题依然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的主要场所仍然是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这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是:体育教育是为了中考提高成绩或者是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这两种体育教育目的都是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付考试,与当前倡导的中学快乐体育教育,以及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增强学生体质,适时地培养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相符的。加强体育素质教育乃是中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到底什么是体育素质、什么是身体素质?体育素质就是体育意识、体育生理、体育心理、体育智力及运用体育基本知识参与体育运动等综合能力。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区别在于:体育素质是综合性较强、较全面的,包括有身体素质。体育素质教育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相结合的教育,而身体素质则是被动性教育。把体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身体素质放在次要位置是较符合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心理和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的,较符合国家和社会对当前体育教育的要求。
由于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的束缚,加上人们对新观念的认识不一致,要尽快实现学校体育所肩负的新的历史重任尚须不断探索。
一、结合现有设备与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感知觉是一切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因而也就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感知觉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形成较强的体育意识,如运用生动的语言、正确的示范、准确的手势、传递刺激信号。要产生感觉,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量和强度,语言的生动性、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感可以增强感知刺激的作用,学生较容易获得第一手感知材料。中学时期,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平时与体育有关项目接触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次不多,加上体育设备、器材、场地等的限制从主客观两方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肤浅,而且比较单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技术的感受性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在体育教学中,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知印象,促进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基础是建立在充实的教学内容之上的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是诱发行为的积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持久而集中的注意,从而保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记忆,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事物需要有下面两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已经具有的知识有联系;第二,它们必须能提供某种知识。要使学生对体育课体育项目或者体育锻炼产生兴趣。首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体育项目的起源、特点、锻炼价值、锻炼方法等。其次,上好体育理论课,认真制定室内体育教学计划,着重向学生传授锻炼的原则,练习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女生锻炼的特点与保健方法。球类比赛的规则和组织方法。不同年龄适宜的锻炼项目和娱乐体育法、保健养生法等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复、循环、变换等练习方法和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指导自我体育锻炼的实践。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使他们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亲身的体验,对体育技术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加深巩固,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另外,体育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诱发学生对练习项目的兴趣。教材安排合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教材,让学生经过努力可看到成绩,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教授一个动作时,除了讲解,示范外,还可以使用挂图、幻灯,甚至录像、电影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课外课余时间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建议开设以传播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特色,符合社会时尚的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保证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二)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有帮助。(三)适时的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及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四)进行极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课外辅导或活动课。鉴于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较低,运动技术掌握的不够牢固,锻炼方法及运动规则知道较少。这就要求学校或体育教师不失时机的开设一些卫生保健、锻炼方法、运动技术、比赛规则为主的辅导课或辅导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参加锻炼欲望和自我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当今学校体育的任务已不仅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法,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不仅重视校内教育效果,而且突出长期效果。如果锻炼时间延伸至终生那么效果就显著,作用就更大。由上可以看出:加强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是时代所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