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地制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的,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所面临的教育配置问题也不尽相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上的差异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资源配置策略。
  关键词:因地制宜;教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4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教育也获得了很大成就。但正如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一样,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一、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我国近年来人均GDP的差异越来越大。从2000年到2006年,人均GDP差异的基尼系数由0.268上升到0.338。如果按照联合国有关人均收入的平均程度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表示比较平均,我国人均GDP差异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开始超过了0.3。这显示出我国人均GDP的区域分布已经不属于平均的范畴,值得引起人们关注。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各国教育资源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情况是随着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人口压力和文盲比例较大,劳动者素质不高,这就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阶段,人们开始从温饱走向富裕,劳动者素质有所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扩大时,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除保证基础教育发展外,重点应向高级中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转移,使其逐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达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普遍较高,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应是高等教育,力图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
  二、因地制宜进行资源配置的策略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带的教育资源配置。①需要建立21世纪教育的体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育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主动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服务网络,尽可能使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试验地区和师范地区。②需要适应21世纪教育的特点。东部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外向型经济已具规模,需要适应21世纪教育的特点,表现在:适应知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训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如技工贸结合、贸工农结合需要的复合人才和人才群体,民营企业需要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③需要提高21世纪教育的效益。这一地带内,有几个不同类型经济区,人力资源丰富,具有科技先进、城镇化水平高的综合优势。需要提高21世纪教育的效益,表现在:提高普及教育水平,增加就业人员的教育含量,诸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必须经职业培训,大城市的多数行业要求受过高中阶段教育,部分岗位的操作人员要求初中毕业经职业培训,关键岗位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工人则要求在高中之后接受1―2年技术培训,农村乡镇企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普遍要求初中毕业经职业培训,关键岗位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工人则要求高中文化程度,只有全方位地规划受教育人群的整体培训才能极大地发挥21世纪教育的最大效益。
  2.中部地区:中等发达地带的教育资源配置。①提高教育普及程度。这一地带多数地区已经普及小学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相应提高,未来十年普及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初中阶段教育的资源配置成为整个地区教育工作的重点。②培养中间层次人才。中部地区兼联东西两地优势,是中国东西部经济交流转移的中转地带。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中国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中将会大量需要工业成型产品的转产,农业成熟技术的推广,工艺流程的二次开发。在人力培养结构方面,要把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运行实施型技术人才和技能性操作人员作为培养主体。由于他们处于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地位,培养这类“中间型人才”应列入教育目标和规划之中。③发展中介教育组织。由于中部地带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产业部门将以工业生产的“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产品为主,所以教育任务要着眼于各种适应产品开发和转移的中介性研究机构,使适应生产和产品更新的灵活的教育机构有较大发展。
  3.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加之人口分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和宗教文化,使普及教育更具有复杂性,应贯彻教育先行战略。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由于这一地区的具体情况,因而需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包括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其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结构也要调整。具体办法有:第一、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如在荒漠化治理与防护、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生态保护、石油化工、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形成特色;第二、根据即将形成的新的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的学科专业和调整规模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身的优势转换。②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需要探索符合当地建设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适当结合的路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培训广大的农牧民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入。力争推行“教促富、富促教”的教育经济的思想观点,促进科技、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③推进教育梯度策略。需要借鉴法国教育部将学力不振地区指定为“教育先行发展区”的做法,以中心城市和沿边开放地区为龙头,在这些“极点”地区建设若干较高水平的教育基地,以此为中轴,连片、连线地推进教育的梯度发展。此外,在西部地区的教育中,少数民族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开展“双语(即汉语和本民族语言)教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文达.教育财政学[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98.115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68
  [3]夏再兴.我国教育投资的“怪圈”[J].教育与经济,1998.2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15
  [5]杨葆昆.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48
  [6]甘行琼.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分[J].教育与经济,19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