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周锋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本文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有一定帮助。
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结合起来。 将提高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观,从而为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进行了多次新课程教材与课标的学习、培训,为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学作好了准备。本次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有5个模块,是人人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分为4个系列,是为了给将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宽泛、更进一步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非常值得反思。下面对数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新教材的优点
(1)理念创新 新教材在总体上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又兼顾个性发展的选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突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设计新颖 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展示。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可接受的。
(3)布局得当 新教材注重揭示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三角、解析几何、向量、立体几何、复数等内容以向量为主线,内容的展开简洁明快,解题方法易学有效,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不必去死记硬背。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由于是新教材,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索、反思、改进和完善。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新理念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为我所用,实现教材的“校本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如:内容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衔接性差,不重视对概念下定义,造成学生学完后没有形成概念知识,缺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结果是教师到了高三仍要补充相关的概念定义;有时教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简化概念的定义;例、习题设计需进一步斟酌等。
三、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并能引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更深入地、具体地提供数学思维活动的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得到明显的效果。这种现象就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话、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四、改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实施的过程,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张思明.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按排的思考讨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2]顾桂斌,严东来.观念刷新: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i].中学数学(武汉).2002
[3]章建跃.数学教学方法的现代发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作者单位: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