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闰钰

  【摘要】“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工作重点。文章将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把握学情原因的描述,结合了解学情的方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学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把握学情
  一、小学语文教学把握学情的原因
  如果说学生是原木,那么教材就是刻刀,教师的职责就是利用刻刀把原木雕刻成“工艺品”。因材施教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始终是服务于学生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导向,要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如何了解学情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望
  语文教学教的是汉语,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在小学生学龄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在上小学以前就通过父母教育或是电视媒体等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可见,“一切从零开始”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并不适用。小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汉字,对认识更多汉字以便独立阅读的愿望较为强烈。此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导致他们更多的关注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的母语水平进行调查,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学习需求进行了解,使语文教学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
  人是社会动物,学生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决定他们的知识积累量,知识深度以及对周围事物的着眼点。例如:同样的一种事物,城市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就不一定都认识,城市的孩子不识农作物;农村的孩子不识计算机。所以,教师要想把握学情,就必须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师在分析学情时应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重点来分析。最成功的教育不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不能急功近利,强行灌输。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则其善者而顺之,使学生认可自己的教学;则其不善者而矫正,循序渐进的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分析学情时,应该着重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为下一步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指明方向。
  (四)了解学生对特定单元主题的兴趣和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的形式来编写的,同时每个单元的文章都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单元所表象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的学情分析,要具体来没一堂课,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认识情况进行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中如何把握学情
  (一)把握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从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
  例如:我们在上《秋天的雨》一课时,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为:1、会认“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4、积累好词佳句。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6、选择文中秋天的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不难看出,前面五点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而第六点是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体现了把握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的特点。
  (二)课堂授课要把握学情
  课堂授课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训练机会,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往往成为优等生的表演台,差等生成了陪太子读书。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同一节课上,既要面向全体的总要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区别要求。
  例如:在上《给予树》一课时,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来提出:第一类:《给予树》这篇课文有几段?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都是谁?课文中的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识记的;课文中有哪些量词、成语、词组是你喜欢的说说喜欢的原因等,这些问题可以提问学困生。只要他们能认真读文就一定能回答。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类: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意思。这一类问题属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理解内容,段落间的联系文中有哪些语法知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你从课文哪儿找到的。文中的哪些段落,是我们历来习作时常见的类型题,谈谈你的理解等这些问题是不会难住中等生的。而且回答对问题也需要勤动脑。在中等生回答时,穿插优等生和学困生的补充或回答,这样相互帮扶启示,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运转,把优、中、学困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起课来事半功倍。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第三类: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金吉娅的看法,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怎么学习。这一类问题属于文章发散拓展思维类的拔高题,就要优等生挑头回答了。在优等生回答的基础上,穿插中等生与学困生的补充回答,再次做到优、中、学困生兼顾。让每个学生都满怀兴趣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课堂不可缺少他们任何一个,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不同层次知识点的认知上,自己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评价标准与学情相结合
  以往的考评往往是以教学结束后考试的形式来完成的,这样的考评并不全面,而且只以最终考试为考评标准,导致了大多数学生为考试而学,成绩差的学生也越来越消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考评应该采用平时表现加最终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而且最后是以等级的形式表现,不要用赤裸裸的分数。
  例如:平时表现记“甲”等的学生在考试时可以选择性的去考,甚至可以免笔试或只进行口试来得智力或能力等级。平时表现记“乙”等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知识的笔试考试或选择部分发散思维题型、拔高能力题型的口试,来为自己的考试得智力或能力等级。其他平时考评“丙”等的学生,选做一定量的基础知识,除此外,他们还可以选择发散思维题型的口试,来为自己的考试得智力或能力等级。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有可观的成绩分值,起到考评作用,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奋进。
  总之,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是历来教学的最佳方法,把握学情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由于区域和学生情况的区别,学情也是千变万化,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学情,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郭思乐.《现代教育论丛》.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期.
  [3]徐福荫,袁锐愕.《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海溪乡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