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课前预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冬梅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指导,一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先扶后放,并由课内尽量向课外延伸;二要照顾不同层面学生的特点,分层提出预习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三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提纲,以激发学习兴趣,促其主动探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读”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做好四“读”:一是读课前的“预习”提示,了解社会背景及预习要求。二是读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训练重点。三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有重点地读,做到:一知内容,二研文题,三析习题,四悟情感,一定要做到学生不读熟,教师不开讲。四是读课文插图,领会插图的含义,以便图文结合理解文章内涵。
  二、课前“画”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做预习指导时,一定要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如“――”画出关键部分,“……”画出重点,“・”标出难点“?”标出疑点等。还可以在文中加上旁注和批语,写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课前“练”
  课前“练”也是一种好的预习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但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前习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和体验。就内容而言,起初可以是读生字字音,试着抄写生字,朗读或表演,甚至还可以拓展到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积累。课前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检查自己读懂了多少,了解了多少,还有多少不会,做上记号,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提出质疑,与老师、同学进行研讨,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课前“做”
  一是可以比划比划文中描写的动作,体会作者的感受,以达到理解课文,提高语感的目的;二是可以做一做文中描写的事件,看一看实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与文中描写的是否相符;三是可以进行实验操作。以《詹天佑》为例,可针对许多学生对“中部凿井法”不理解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前用随处可见的沙堆做材料,进行“凿井”的实验,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五、课前“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前预习,要让学生能有高质量的“思”与“疑”,且能将自己的疑惑提出与同学进行研讨。课前研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和学生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可以是存疑)。”在指导过程中一、鼓励就课文内容,就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讨论;二、提倡求异性思考,崇尚标新立异,反对人云亦去的阅读态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研计的表述过程中有重点、有顺序、有层次、有礼貌,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县南双庙乡东台子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