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宫厚权
如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加强少年儿童道德品质教育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品德课教学更不容忽视。
《品德与生活》是课程改革中新设的德育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是对原思想品德、“生活”课程的一种整合发展。这就对品德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呢?应该是: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这里所提到的“走进‘生活’”,即是巧设“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探索知识,获得信息,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从而建立良好道德观念的教育形式。
情境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儿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所以,教师要按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为他们提供多种感性活动,人啊他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明辨是非,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境教育的。
一、“听一听”,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把学生需要理解、掌握的道德知识融入到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表象,使他们从听觉上获得具体、形象的信息,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讲《狼来了》一课时,我不但讲了有关孩子不诚实的故事,还讲了《手捧空花盆儿的孩子》等几个有关孩子诚实的故事,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在愉悦的情境中明白了“不诚实会害人害己,让人厌恶;诚实最可贵,人人喜欢”的道理,从浅显易懂的故事里学生得到了感染,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课堂上,我还根据需要适时播放音乐,作用于听觉,激起想象、联想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看一看”。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充分发挥生活资源,创设生动、具体情境,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如在《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我把学生带出教室,在校园中走走看看,使学生不但了解了学校的布局、教学设施。而且从自己“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教育环境的优雅、老师的亲切等,明白了爱护校园、保护环境才能使校园更美丽。教学《走进春天》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小河边、领进校外小树林里,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寻找春天的活动和游戏中,拉近了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春天的美丽需要我们的呵护,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这样,在自然的熏陶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演一演”。使学生愉快接受教育
对儿童进行德育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适时变换教育角度。与其一再强调怎么做,不如让学生愉快的通过自编自演身边事的形式去做一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接受教育。如“我是残疾人”的一天角色扮演,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残疾人种种不便利的同时,也懂得了怎样帮助他人,自己才会更快乐,培养学生宽容豁达、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
四、“评一评”。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我评价
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自我评价尚在发展中。教学中通过故事或表演的形式,再现高尚或错误的思想行为、某种倾向或某种模糊的认识。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在评议中明辨是非。这样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发挥才能的活动空间,引起学生情感意愿的变化,从而形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观念。
进行情境教育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情境;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寓意性;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努力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情境教育巧妙的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是的《品德与生活》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