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素敏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首新体诗,全诗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弘扬革命传统的热切感情。全诗结构严谨、声韵铿锵、感情深挚,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佳作。但诗的第五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笔者认为其中“如果一旦”连用属于典型的用词重复,颇有迅速改正之必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天”(表明时间极短),如“他研究多年的心血因为这一事件而毁于一旦”;二是指“要是(如果)有一天”,联系该句内容及全诗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不难看出,此处的“一旦”不可能理解为“一天”,而只能理解为“要是有一天”,故而已把“如果”之意完全包含在内,断无再加上“如果”的道理。试举一例为证,克雷洛夫有这样一句名言:“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可为。”试将其与前一病例比较,不难看出两句话中的“一旦”意思作用完全一样,这里若是再加“如果”一定令人费解。综上所述,这一病例确实需要及时予以修改,以免造成对学生理解和运用此类词语的误导。
笔者考虑更多的是,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学生课堂甚至纷繁的课外语文实践中,前面所述的病例是常常可以触及的。语文老师如果仅仅想着去告诉编者或作者以求修正,那只能是疲于应付,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反之,若能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语言材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则可能变废为宝,获得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效果。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本课时的一些做法。
1.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全诗、弄清诗歌大意后,便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别看这首诗很有名,其实诗里有个病句,现在大家赛一赛,看谁能先把它找出来,并帮作者修改好。”学生们顿时怀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去朗读课文,读后语文能力强些的同学已隐隐约约地感到“如果一旦”处有问题,却又说不清楚,急需教师的指引,从而为整节课教学营造了自主探究的浓厚氛围。
2.深入探究找症结。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借助阅读工具书寻找答案。学生查找了字(词)典,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很快发现了“如果”和“一旦”有用词重复的错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课文中的毛病,顿时自信心大增,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3.乘势而上补谬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怎么办?”语文水平稍差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删去其中的一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则提出与后面诗句字数不相等、句式不整齐的新问题。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提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们一下子想到了换词。此时,大家创造的欲望空前高涨,先后提出“人民”“中国”“祖国”“我们”等很多词语。最终经过反复推敲一致认定:“祖国”与全文浓厚的抒情色彩更为和谐。于是,教师让学生一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祖国”一词换下了课文中的“如果”,并让学生齐读改后的全诗,学生群情高昂,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4.总结内化促发展。
(1)引导学生由本节课的学习实践说体会:怀疑是求和的先导,创新是成功的阶梯。启迪学生养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2)形成学生初步的辩证分析能力。提问:“我们发现了这首诗有一处小毛病,那么能不能说这首诗不是一首好诗呢?”引导学生通过再阅读认识:全诗除此处小小毛病外,仍是一首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好诗。由此,引导学生学会抓整体、看主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通过以上四步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一种自主质疑、探究、创新的氛围中去了。再进行本课其他内容的教学时,学生思维空前活跃,灵感的火花不断绽放。最后,非常圆满地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并且,教者还惊喜地发现,在后来其他课时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都能饶有兴趣地寻找课文中的问题,并尝试着通过合作探究或向他人请教去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每一个新问题的解决又总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无上快乐,这种快乐将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在语文学习活动日趋开放且更加富于活力的今天,教师应善于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和其他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究意识和创造潜能。唯有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地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河北隆尧县大张庄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