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出语文的情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詹俊峰

  [教学片段]:
  ……
  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背?
  升:弯曲的背,
  生:瘦弱的背
  生:脊椎骨突出的背(瘦骨嶙峋的背)
  生读第一句
  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曾是什么的?
  生:结实
  生:高大
  师:闭上眼睛,师范读第二句
  你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怎样的脸?
  生:憔悴
  生:布满皱纹的脸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脸?
  生:光洁
  生:红润
  师读一二三句,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眼睛?
  生:疲惫
  生:布满血丝
  师: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清澈
  生:炯炯有神
  师:这一双清澈、水灵灵、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读――
  师: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生:工作淹没了
  生:岁月消磨了
  师:我的母亲怎样挣钱,就是这样挣钱的?
  再读――
  看到母亲累成这样,憔悴成这样,我的鼻子能不酸吗?这句话能少吗?这几处“我的母亲能少吗?”这就叫做语文意识。
  ……
  [评析]:
  《慈母情深》描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却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母爱。在教学中,读,始终贯穿在其中,老师用激情四射的语言感染、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形象,在读中品味母爱伟大,既而在读中生发感人的情怀。
  一、创设读的情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要让学生真正从文字中读出那个时代,读懂一元五毛钱所蕴含的分量是有难度的。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感情朗读指导中,教师巧妙的引导能让学生很快入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片段中,王老师把学生拉向一个“慢镜头”,镜头中老师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伤感的引读、追问把学生带入那个年代,老师丰富自然的表情,恰当的手势,语言极强的穿透力与感染力,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心灵都沐浴在浓浓的情境之中,燃起了学生读的欲望,学生内心的丝丝情感得以激发。
  二、激活读的储备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情感的个体,他们的情感积累大多处于未经激发的睡眠状态。一旦“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种情感的积累就会与文本相融合,与文本产生共鸣,就会读出其中的情与味。片段中,王老师抓住了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三处最能体现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的细节,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精心设计补白想象:“记忆中,母亲的背曾是什么样的?”“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脸?”“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老师如细雨滋润般的引导中悄无声息地打开了,不知不觉地用心灵对照文本分别去“看”母亲的背、脸、眼睛,在母亲今昔对比的巨大的反差中体会到母亲瘦小却坚强,感悟到母亲工作艰辛却又坚守对子女的希望的形象,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的波澜被唤起了,生发出内心的领悟和感动。正是有了激活学生读的储备这一环节,学生才会读得如此动情。
  三、丰富读的内涵
  “文章知冷暖,字字有温度。”感情朗读里要注重一个“情”字。只有让学生读进去,走出来,语文的味才浓,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如师动情地问: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生答:我看到了一双疲惫的眼睛。我看到了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了那双疲惫的眼睛,布满血丝的眼睛,读出了心中母亲的那双眼睛。学生自然的情感就在这自然的、原生的语文课堂之中“情动于中”而“言达于外”。
  “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这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永正语)。正是王老师创设了读的情境,激活了学生读的储备,丰富了读的内涵,课堂中的“读”才会深入到了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书声朗朗而情意浓浓。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双山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