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中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琴芳 王晓芬

  [摘要]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存在着幼儿不上小班、直接上中班的现象,本文将由这类幼儿组成的中班称为“新中班”。新中班幼儿面临如何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问题。依据新中班幼儿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家庭保教的实际状况,研究者采取了调整保教阶段目标和进度、建立和谐师幼关系、以家园合作带动幼儿和家长的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等策略,帮助新中班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入园适应;幼儿;新中班;农村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29-05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缘起
  我园地处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全镇共有19275户居民,总人口4.75万人。近些年来,随着新坝镇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幼儿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到2007年9月止,镇中心幼儿园班级数已扩增至16个,幼儿入园率达98%。
  然而自1993年起,我镇一直存在学龄前幼儿不入幼儿园小班,等到5岁时直接入中班的现象。为此,园方需增设新的中班,少则增设一个班、二三十名幼儿,多则增设两个班、五六十名幼儿。为了区别于常见的、由小班升级而成的中班,我们将这些扩增的中班称为“新中班”。据统计,我市10所镇中心幼儿园中有5所幼儿园存在这样的现象。可见,这一现象较为普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了新中班这一独特现象的产生?无小班教育经历的新中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过程是否与小班幼儿类似?应当如何帮助新中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以跟上普通中班幼儿的发展进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了研究者所在幼儿园的一个设立于2007年9月的新中班。全班共计33人,在其他幼儿园曾上过小班的仅4人,其余29人均未接受过学前机构教育,比率高达88%。
  3、研究方法
  问卷法――为了解新中班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对入园适应的影响,我们向家长发放了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二是家庭中的日常保育教育状况。
  访谈法――我们结合问卷调查对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新中班产生的原因和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此外,我们还访谈了新中班的教师。从中了解幼儿初入园的表现和入园后的变化。
  个案观察法――在帮助新中班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追踪观察和记录了幼儿与家长的典型表现,形成个案,以分析幼儿的发展变化。
  
  二、研究结果
  
  (一)新中班产生的原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是否需要正规的幼儿教育”一题上,79%的家长回答“是”,仅有21%的家长回答“否”。这表明大多数新中班幼儿的家长能意识到正规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那这些家长为什么不早点把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小班教育呢?调查显示,仅有9%的家长是因为“上幼儿园贵”而不让孩子上小班;61%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小班就是‘关关水’(玩玩)的,学不到什么”;还有36%的家长是因为“家里有人带孩子”使得他们有了“等一等”的想法,以至于不少幼儿延误了进入小班的时机。
  
  (二)新中班幼儿入园时的情况
  新中班幼儿没有上小班的经历,上中班是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因此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反应。研究者观察发现,90%以上的幼儿在刚入园时面临入园适应障碍,表现为强烈的入园焦虑,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无法参加正常的保教活动。这些幼儿可大致分为抵触型和茫然型两类,前者占幼儿总数的33.4%,后者占57.6%。
  抵触型幼儿表现出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的排斥,有的幼儿以外显的哭闹、攻击性行为来宣泄,有的幼儿则比较内敛,以消极沉默的方式表示对抗。
  案例一:女孩文文在和同伴一起自由活动时比较自然,但只要发现教师注视到她,就会很快低下头。如果教师提到她的名字,她就会埋头趴在桌子上,间或抬头窥视一下教师。一旦做错了事被教师批评了,她就会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任何活动都不参加了,包括吃饭。
  茫然型幼儿则表现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不敢表达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所措。
  案例二:男孩亮亮是班上仅有的几个入园第一天没哭的孩子之一,但他比较茫然。玩玩具了,他面无表情地看着别人玩;跳邀请舞了,小伙伴邀请到他,他也不理不睬。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活动似乎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初次带新中班的J老师说:“新中班的孩子非常安静,集体活动时,他们似乎都很认真地盯着老师,但老师问了问题,他们几乎都没有反应;自由活动时,他们也安静得有点不正常。”曾经两次带新中班的G老师认为:“新中班的幼儿与普通中班幼儿相比,在知识面、胆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往往比较乖巧,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有一大半的幼儿只相当于小班上学期的发展水平。”可见,与普通中班幼儿相比,新中班幼儿在入园初期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语言、社会性、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不论是从幼儿自身的表现,还是从教师的反馈来看,我们都发现新中班的幼儿与许多初入小班的幼儿一样有一个入园适应的问题,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主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和障碍。这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生活。
  
  (三)帮助新中班幼儿尽快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们结合新中班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日常教育保育状况等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采取了以下措施。
  1、立足“最近发展区”,调整保教阶段目标和进度
  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介于幼儿能独自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与经由成人的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教学应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必须立足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略高于实际能力的学习内容,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帮助他们不断跨越“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新中班幼儿在认知发展水平上具有独特性。他们的发展水平略高于小班新入园的幼儿,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入园前接触过更多的事物,因而好奇心较强,更乐意积极地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究、了解新鲜的事物;相对于普通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略低一些,尚无法即刻接受平行中班的教育内容。根据新中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我们适当放慢进度,降低目标,使之落在新中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下表显示的是我们根据普通中班幼儿和新中班幼儿已有经验与学习能力的差异,

针对数学活动“破译电话号码”所制定的学习过程和进度。
  2、把握幼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新中班幼儿和小班新入园幼儿一样,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身上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分离焦虑和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但受其年龄特点的影响,新中班幼儿在情绪上比小班幼儿稳定,不会看到同伴哭自己也哭,而且他们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道德情感,会对成人的赞许感到满足,也会因成人的批评而感到羞耻。新中班幼儿在情感上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此外,家庭教育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中班幼儿的情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家长在孩子入园前都会告知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但告知的方式有所不同:仅有2%的家长属“鼓励型”,他们强调“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学更多的本领了”;还有87%的家长属“说教型”,他们强调“听老师的话才是好孩子”“有谁欺负你了就告诉老师”“上课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老师”“交了那么多钱,你要好好学”;让人担心的是其中有11%的家长属“恐吓型”,他们会威吓孩子“在幼儿园好好学,不学好,就不接你(回家)了”“要上幼儿园了,让老师给你上上紧箍咒”“上幼儿园不能哭,哭了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类家长强化了幼儿与教师及幼儿园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得幼儿产生了负面情绪,惧怕教师、惧怕入园。
  针对新中班幼儿特殊的情感需要和家庭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求新中班教师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愿望、需要和情绪情感表现,通过身体抚触(如拍拍孩子的小脑袋,拉拉孩子的小手,抱抱、亲亲他,亲切地称他们为“宝宝”)以及情感认同(如“我知道你很难过,好多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但我相信你会找到办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让幼儿萌发安全感和信赖感。同时,我们还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和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与话题,以此为中心开展活动,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最终让他们消除对幼儿园和教师的恐惧感,乐于和教师做朋友、说心里话。也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切身感受到幼儿园生活并不像父母在家里形容的那样无聊,教师也并不是可怕的人。
  3、基于日常家庭保教状况,以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
  无论是入园前的准备,还是入园后的配合,家长的态度、行为都影响着幼儿的入园适应。调查发现,新中班幼儿中,由祖辈担任主要抚养人的幼儿有28人,占总人数的85%。在入园前的日常保育和教育中,幼儿家长往往重养轻教,有96%的幼儿有专人照看饮食起居,还有4%的家长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家长走到哪里,便把孩子带到哪里。过分注重保育使得家长包办代替现象较为严重,幼儿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主题活动和家园合作来影响家长和孩子。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我是哥哥姐姐”,以激发幼儿成长的自豪感,帮助幼儿树立自理意识、培养自理能力。我们还通过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各种具体方法;通过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的“穿衣叠被比赛”,让家长们意识到幼儿完全能照顾好自己。在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开始学着自己吃饭、独立穿脱衣服、折叠被子、系鞋带,并学着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应该大胆放手,给予幼儿更多学习独立的机会。
  在教育方面,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已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意识。66%的家长会为孩子买挂图和图画书,11%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故事,还有8%的家长会教孩子数数、背诗。然而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家庭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培养。此外,家长的教育方法也较为简单,强调倾听、记忆、背诵。这种家庭教育状况显然不利于新中班幼儿尽快跟上平行的普通中班幼儿的学习节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与家长在接送环节中的沟通、家园联系册、家长访谈、家长会以及网络班级论坛,主动与幼儿家长交流幼儿的在园表现以及取得的点滴进步,用实际教育案例指导家长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同时,也让幼儿看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的信赖感。
  4、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幼儿成长档案关注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记录和整理这些事例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解读幼儿的言行,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跟踪观察前述“案例一”中的文文,我们发现她性格比较孤僻、倔强,吃软不吃硬。为此,我们在入园初期尽量安排她和同伴一起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我,并及时鼓励她,然后慢慢过渡到让她独自表现。
  又如,我们发现“案例二”中亮亮茫然不知所措的状况很可能来自他爸爸的影响。他爸爸总是认为“其他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可对于究竟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并没有想法。借助于幼儿成长档案和家长半日观摩活动,亮亮的爸爸直观地看到了孩子的发展状况及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他那种盲目“关注兴趣”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他表示,今后要多与教师沟通,及时把握孩子的发展进程,借鉴教师有效的教育方法。
  
  (四)新中班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入园十天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新中班幼儿在刚入园时的茫然或者抵触情绪已开始减少或逐渐消失,能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了。已有研究曾指出,婴幼儿的入园适应期为一个月左右,且适应过程必然经历波折和反复。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新中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过程比小班新入园的幼儿要短,且较少出现反复。经过教师两个月的努力,新中班幼儿在语言、社会性、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远超小班幼儿的发展速度。通过观察和对教师、家长的访谈,我们发现42%的新中班幼儿已经能赶上普通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很多家长提到,“现在孩子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了,穿衣、叠被、吃饭、睡觉基本不用我们操心了,任性的行为也渐渐变少了,还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把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歌舞表演给我们看”。班上的教师也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和主动了,他们能够按规则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多数幼儿愿意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说心里话,并共同游戏。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浓了,语言表达和数概念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引发的思考
  
  帮助新中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实践研究引发了我们对新中班幼儿现象以及相关问题的一系列思考。
  1、巩固新中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状况。本研究针对新中班幼儿入园状况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加快了幼儿的适应过程,但部分幼儿在发展水平上仍略低于普通中班幼儿。对此,教师应继续采取措施巩固幼儿的适应状况,提升幼儿的发展水平,使其能尽快弥补过去一年的发展滞后。例如,充分利用幼儿园内部的人力资源组织混龄活动,引导新中班的幼儿以“小哥哥小姐姐”或“小老师”的身份在各个方面给“弟弟妹妹”(小班幼儿)做好榜样,同时又鼓励幼儿不断向“哥哥姐姐”(大班幼儿)学习,以积累经验,获得更大的发展。又如,合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创设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发展。
  2、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入园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并逐步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保教指导。如今,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年龄越小,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越大。然而,影响家长的教养观念是一个缓慢渗透和浸润的过程,必须依赖于各种长期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为此,家庭教育指导有必要将对象向下延伸,逐步指向0~3岁婴幼儿家庭。例如,建立幼托班,亲子班,准爸爸、准妈妈班,借助于家长学校、入户指导等模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念,为家园共育奠定基础。
  3、开展入园前适应活动,减轻幼儿入园焦虑。开展入园前适应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各项常规,也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个孩子,以便在安排活动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幼儿园可以在新生入园前利用暑假组织幼儿提前体验幼儿园生活,让幼儿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机会。例如,幼儿园可开展“大带小”活动,让已入园的幼儿带领即将入园的幼儿一起活动,以异龄同伴间的玩、帮、带代替教师的讲解和介绍:开展一些亲子入园活动,让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参与到陌生的集体活动中来,以帮助孩子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
  4、实行小班入园制,逐步消除新中班现象。新中班幼儿入园适应的情况告诉我们,中途插班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与交往、语言表达及数概念的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也为教师的保教工作和幼儿园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呼吁,在提高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重视程度的同时,当地幼儿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推进和实行小班入园制度,逐步消除新中班现象。这对于幼儿的发展以及幼儿园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