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阳岚

  [摘要]大多数学前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幼儿园后能很快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但这些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自信心相对不足,交往能力有待提高。要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幼教机构的教育者宜为进城学前流动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使其较快融入集体。成为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员。
  [关键词]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民工;城市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39-03
  
  大量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处于义务教育及以上阶段的儿童。研究结果表明,7~15岁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研究较少。为了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问卷88份。问卷由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即农民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填写。每个幼儿家庭填写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 家长职业
  被调查的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个体工商业等对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职业。正是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所以这些家长一方面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子女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无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矫治。
  
  2 家长每日工作时间
  此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工的日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比如对父亲日工作时间的统计显示,只有26.1%的父亲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其余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均超过8小时,甚至有14.8%的父亲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农民工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3 家庭月收入
  家庭月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本次调查显示,有的农民工家庭中虽然一方家长处于无业状态,但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收入,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收废品、打零工等来赚钱贴补家用。因此本次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在总体上差别不大,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300~1800元人民币的超过总数的60%。可能是由于家庭收入还可以,因此这些家庭才能勉强承担子女就读幼儿园的费用,而不是将子女留在家里自己照看。
  
  二、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幼儿园后。都对幼儿园以及幼儿园的教师和其他幼儿持接受或比较接受的态度,仅有6.8%的幼儿不喜欢上幼儿园。10.2%的幼儿不喜欢幼儿园的教师或其他幼儿。可见,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能很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学前流动儿童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
  调查显示,51.1%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依赖性”,48.9%的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分散或注意力不集中”,43.2%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其他学习任务”,14.8%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遵守纪律和一定的行为规则”。
  这些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充沛,但注意力和自控力比较弱,他们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常交头接耳,在椅子上爬来爬去,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而不是教师,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注意力分散、缺乏坚持性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学前流动儿童或来自农村。或在城市出生并长大,但大多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知识面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求知欲及学习能力方面与城市幼儿有显著差距。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居住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前流动儿童在生活环境以及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条件较差,周围的许多成人也不一定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幼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2 自信心相对不足
  调查显示。61.4%的学前流动儿童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59.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喜欢提问,29.5%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完成某项活动时常轻易放弃,26.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独立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造成学前流动儿童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农民工往往对自己的子女抱以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忙于生计,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他们往往采用“一顿打骂”或“放任不管”的方式进行教育。幼儿无法适应家长的粗暴教育方式。容易出现胆小自卑、紧张焦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前流动儿童由于在学习方面与城市儿童存在显著差距,他们在幼儿园里很少能体验到成功感,可能常常体验到“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好”等消极情绪,自信心相对不足。
  
  3 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学前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城市幼儿园。他们与城市幼儿相处得如何?他们能和城市幼儿成为好朋友吗?调查显示,19.3%的学前流动儿童“常和小朋友打架,不能友好相处”,能做到“常常主动帮助和关心朋友”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5%,“和小朋友游戏时能遵守规则,懂得商量、合作”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3.9%。可见,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与同伴建立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
  学前流动儿童在和城市幼儿的交往中存在着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也许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不一样”:口音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不懂当地语言,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比较困难;家庭教养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无力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辅导,还有不少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生活条件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一般家庭物质生活不富裕。在吃、穿方面大多很俭朴,而城市幼儿大多生活比较富裕。拥有许多新颖而昂贵的玩具,这让学前流动儿童望尘莫及。因此,如果引导不当,学前流动儿童也许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或不愿与城市幼儿交往。有的学前流动儿童也许还会对城市幼儿产生妒忌、仇视心理。
  以上调查结果只反映了已经“幸运”进入幼儿园的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次调查显示。这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率还很低。因此能进入幼儿园的学前流动儿童相对于整个城市学前流动儿童队伍来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只能跟着父母四处漂泊或因经济条件所限而不得不在条件极差的流动幼儿园就读的学前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更加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三、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面广,牵涉因素多,如果单从一个方面入手,很难解决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以维护社会公平和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理清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社会所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强化幼儿教育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包括国家、社会、幼教机构和家庭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作为幼教机构的教育者,我们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
  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学前流动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认真地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状况、家长经商或打工地点、家长的文化水平、幼儿的性格特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情况。并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汇集、分类和分析,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幼儿的精神状态、学习态度和情绪特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思维方式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措施。为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2 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
  要提高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幼儿园还要注重良好的园风和班风建设,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学前流动儿童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因为环境、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胆小、害怕、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和其他幼儿的态度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蔼的微笑和热情的态度能缓解学前流动儿童的紧张情绪,而歧视、讥笑的表情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阴影。因此,在学前流动儿童入园前后,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及时教育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引导幼儿以关爱的态度接纳学前流动儿童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教师还要鼓励学前流动儿童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成为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3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前流动儿童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因此,教师可以从学说普通话开始,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消除他们与班级其他幼儿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前流动儿童一般都比较能吃苦,往往喜欢和擅长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将体育活动看作是帮助学前流动儿童增强自信心、解除烦恼不安等消极情绪、认识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另外,学前流动儿童一般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了解农村有趣的生活,有和动植物接触的亲身经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以“农村”为主题的活动,请学前流动儿童讲讲他们在农村看到的有趣的事,介绍他们认识的动植物,教城里幼儿玩农村民间游戏等。
  为学前流动儿童创造展现长处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胆小自卑、不愿说话的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很快融入集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