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提出的高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的涵义和特点。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它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一次回归,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配套的教学原则,是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一种范式。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高校;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63-02
收稿日期:[HTSS]2006-09-18
作者简介:张晓宏(1971-),女,浙江龙游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面向21世纪,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不仅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创新型教学方式,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研究型教学,是当代高校教育概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型教学的涵义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②重视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提倡和鼓励争论,允许怀疑,不求答案的唯一性;④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⑤提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明白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二、开展研究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教育理念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是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高校教育理念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首先,应树立通识教育的新理念。大学教育应偏重通识教育,真正做到文理兼容,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和文化修养的人。其次,要确定终身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在过去只是再现各个不同阶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等,但是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现代社会人们将面临着多种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毕业时重要的不是他们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能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终身教育的理论认为,教育必须贯穿人从生命运动的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高校应该为学生真正搭好终身学习的桥梁,大学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学期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受益无穷的。
2.研究型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科学研究标志着学校的学术水平,而人才培养则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两者同样影响着学校在社会的声誉。科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为科研提供发展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基础,两者共同带动和推进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注重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忽视科研,相反,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重要保障。德国教育学家洪堡也曾说过:“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2]研究型教学本身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用自己的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带动学生的求知兴趣,通过教学使其在学生们年轻的头脑中产生新的火花,这些火花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因此高校不仅需要有鼓励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政策,更需要创造两者有机结合的措施,引导和促进两者紧密联结的实现。
3.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够为人类贡献知识、智慧并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重要的是,要使学有所专的人才,同时能够领受现代文明的精神,在道德上具有独立的人格,在思想上具有探索和批判的能力、富于民族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在岗位上能脚踏实地做出富有创新的成就。因此,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应该立足于“人”,通过教育使“人”(受教育者)拥有掌握知识的能力、研究的兴趣、探究的方法、思维和辨别能力、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等。为此,高校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需要分门别类的专门性的学科知识,也需要更加强调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反映学科交叉与融合趋势的综合性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以往的“灌输式”为现代的“研究型、启发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手段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掌握,培养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洞察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与教师一样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
4.适用群体问题
研究型教学的要点在于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地探究,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就这一点而言,研究型教学具有普适性。不仅适合在研究型大学中展开,也同样适合各种类型高校。
三、启发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的范式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是说,高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尊重教育对象,充分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具体而言,高校贯彻启发式教学包括以下主要内涵:
1.对启发式教学本质的认识
在高校中实施、推广启发式教学,需要高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共同探讨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将其与学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相融合,放置在教学思想、教学原则的高度,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等同于提问法、范例法等具体方法和手段上,否则,容易在实践操作中受困于班级规模、学时数等客观因素的旋涡。只有当我们将其准确定位为一种必须遵守的原则时,只有当我们将其视为一场教学运动加以广泛、细致的宣扬,改变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对它的局限认识时,只有当自上而下的由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中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践进行长期不懈的总结、提升,与自上而下的由学校层面、教学管理层面对启发式教学研究的物质支持和学术认可相结合时,这场始发于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时代的经典教学思想才能在当前高教领域重新焕发活力的光芒。
2.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研究是一流教学的前提
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人”是关键,特别是起引导作用的教师。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除此之外,为了推进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应将研究的优势延伸到教学,并促进教学、反哺教学,让社会公认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方法手段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必须非常注重科研,要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来同等对待。这种对待不是对现状的认可,而是反思和超越。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开展同等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及相关探索。学校也应在观念、政策、队伍、课程建设方面促进科研和教学的一体化,通过政策杠杆推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明确,研究水平与教学能力是胜任大学教师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3.启发式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下的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可以学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治学严谨、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但是,中国高校包括中小学在这方面虽重视,但实施的还很不够。当前,学校更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对实验环节、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今后,高校要在抓精品课程和名师工程建设的同时,强化实验实践教学,辅之以信息化技术,真正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实现跨越式发展。
4.贯彻启发式教学,应重点进行并实现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解放课堂,改革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启发式教学是这一改革的体现,它是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启而得法。学校可设计新的课程教学来实现启发,在教学中,教师也可运用联想式启发、对比式启发、由浅入深式启发、讨论式启发等多种具体的启发方法。不管运用哪种课堂教学方法,都应从传授知识逐步过渡到方法传授和精神的塑造,把教书育人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5.贯彻启发式教学,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有充分的学习主动权
高等教育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校要彻底转变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真正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是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知识。为此,高校可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使学生能真正享受到主动权,如应建立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制;改革课程设置,建立三级课程平台,通过课程建设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行按大类招生,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专业的自主权等。
参考文献:
[1]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85-86.
[2]熊新兰.对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4).
〔责任编辑:吕增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