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建云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学界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基本都是以打工人口大省如江西和河南等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而以西北地区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本文拟以陕西省延安市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调研结果
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延安市的2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分别以焦虑状况、孤独感、乐群性、逆反心理等几个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来进行对照:(一)人格基本健全。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原因的占总数的81%, 85%的学生最感谢的人是父母。(二)自卑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这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甚至留守儿童显得更加自信。(三)焦虑状况。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焦虑感。(四)孤独感。此次调查发现孤独感与父母在身边并无直接的关系,所以父母不在身边并不一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五)乐群性。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与人交往能力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就差一些。(六)逆反心理。在调查结果中显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强的逆反心理。
二、成因分析
针对以上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孤独感、自卑心理状况与非留守儿童差不多或更显自信,其原因主要在于:1.心理上的优越感。留守儿童在物质上总体优于那些非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在有些方面更有优越感。2.过多关照。调查的儿童当中,几乎都属于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出于愧疚心理,比起非留守儿童来讲,他们得到了监护人更多的关照。他们大部分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喜欢和别人相处。
(二)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调查问卷上看,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比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焦虑状况、逆反心理、与人交往能力、孤独感等,只有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才能采取相应措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更趋健康。
1.家庭教育。(1)父母因素。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父母不在身边,已经导致言传身教的缺失;再加上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很低,他们不仅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呵护,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帮助,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2)监护人因素。监护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隔代监护,无法在学习上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教育观念陈旧,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作用。他们对孩子的监护多数仅限于生活上,忽视了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第三、管理方法单一。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容易引起他们的敏感、孤僻等。
2.学校教育。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就需要学校给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却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1)从教育理念上看,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很长时间,但学校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评判学校教育效果仍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标准。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下,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则往往被忽视。(2)从办学条件看,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而且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3)从师资力量看,这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特殊的关爱。问题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教师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无法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社会因素。孩子的生活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管理混乱,而孩子辨别及自制能力又有限,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不设防的孩子们。而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再加上陕北留守儿童相对较少,几乎没有社区管理 ,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更少。再者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幼小的心灵撒下对社会不满的种子。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样也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多方面来共同关注。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