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典诗歌教法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亚娣

  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中,都有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与能力,教师的教法引领十分关键。
  以读代讲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诗歌的重要。诗歌语言凝炼、生动,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教学时通过朗读、吟咏,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全诗用朴实的语言叙写了田园劳动的乐趣和归隐后愉快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之情。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朗读环节: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读。读出诗意,从理解题目人手,在朗读中逐句理解诗意;三读,读出诗情,在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中以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名句赏析法。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而古诗名句是诗的精华部分,意蕴和谐,意味无穷。理解了名句,也就理解了古诗的核心。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因为诗人年轻。意气风发。又处于唐朝盛世,他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用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至此。一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杜甫,一位渴望大展宏图、攀登人生高峰的杜甫展现在读者面前。
  画面描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最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进行描写,易于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情感。例如教学《春望》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笔下的这个春天有怎样的风景,能够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诗人当时的所见之景和内心的情感。学生这样描绘:昔日车水马龙繁华至极的长安城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可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再次降临到长安城。然而以往的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画面描绘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能够尽快理解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深层底蕴。
  图画展示法。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用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把对诗歌的感动和理解融人到图画中,将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直观地来表现。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欣赏古诗有很大帮助。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给这首小令配一幅画。学生兴趣很浓,画面在笔下流出: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远处有小桥流水。有稀疏的村舍,炊烟缕缕。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道上。学生根据要求画完这幅画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用画笔描绘诗歌所展现的景象,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内容,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也有了提高。
  体裁改写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别的体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具体形象,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甚广。情节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石壕吏和老妇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让学生运用想象来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刻画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并加入合理的环境描写,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体裁改写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诗歌的内容,让诗歌的美植入人心。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因此古诗教学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徜徉,给心灵一个安放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