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贵生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的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培养、建立、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性学习方式的体现,是学生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互动学习过程。一直以来。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却是新教材,旧教法。有心教改者大多也只能流于形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基本上没能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提高。这一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四种原因:
  
  一、考试指挥棒的导引
  
  近年来,虽然中考不断改革,但还是以选拔性功能的应试为主导,考题对学生综合性活动能力的检测是有限的。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学习”类教学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操作都轻视了这一内容。为了应付考试,往往临考前复习,只是选择几个程序化的训练题,让学生闭门造车,“综合性学习”成了好听、不好做的摆设,新课程理念在这里完全成了空壳。
  
  二、“综合性学习”费精力。难操作
  
  农村初中为了提高升学率。课堂占满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即使是吃饭时间。往往都压缩到两小时以内。甚至还要学生提前20分钟进教室学习,要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搜寻等活动,根本没时间,而且大多活动要走出校门。走进村社,校外教学资源组织难,不确定因素多,增加了活动的复杂性,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完成,其实质是活动的落空。
  
  三、学生活动的素养和素质不高,有待培养和提高
  
  由于学生平常很少参与语文活动,学生缺乏活动教学的基本素养,素质较差。因此,即使进行某项活动。效果也很不理想。如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要求学生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调查访问家乡有关战争遗迹和人物故事,阅读有关战争的文学作品等。活动的检查结果为:全班56名学生中,去书店的有3人,上阿的15人,其中10人上网聊天,没有人进行调查访问。更没有人参观当地的永丰烈士陵园。
  
  四、教师对活动的热情不高,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目前难以对学生“综合性学习”中的活动情况和能力进行有效地检测。因此,教师对活动认识不够,热情不高,甚至有的就不进行。少数教师也只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至于完成的具体时间安排、方法步骤、问题发现等,都不再过问,教师教学的精力和重点还是课堂教学。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不仅来自于课内学习,也来源于课外活动的诸多实践。这正如鸟的双翼一般。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应该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片面性。
  首先。改革目前单一的选拔性考试形式。使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接轨。比如。可把历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按活动内容、要求、参与态度和表现记录下来。进行评价。作为中考成绩的参考。教育领导部门应该重视学生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让活动课有时间和制度上的保障。
  其次。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趣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意义,提高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开展教研教改。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性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教师的职能和责任:一是做好活动的详细计划;二是做好校外活动地点、人员的联络工作:三是做好意外应急预案等,为活动搭建平台。
  再次。引导学生对课外资源的收集和开发。如家乡自然风景、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社会新闻、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观察、审视和整理。活动中向学生讲解活动常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礼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实践意识。让学生总结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我们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不成熟的认识、思考和探讨,有待进一步地商榷。
  
  责任编辑 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