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激发・因势利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中数学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大刀阔斧地删去了较为陈旧的或学生学习困难较大的内容。新教材注重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了知识的整体性、趣味性、连贯性、层次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思想。为了改变我校数学教学长期处于全县后几名的被动局面,两年前,我们一方面调精兵强将到初一任课,另一方面促使教师深钻教材,学习大纲,学习课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变换位置,从过去的不相信到如今的坚信。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寻找最佳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才能走出一条彻底摆脱数学教学成绩徘徊不前的新路子。
  
  一、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由于本身的特性:抽象概括,逻辑性强,再加之升学考核题答案的唯一性等因素,所以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起来兴趣不大。但就教材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展现出一个新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现实且寓于现实中,我就大胆地从所接触的客观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的概念、运算法则、公式或数学思想。
  1、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动手实践、动手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有着严格的区分,前者有明确的目的性。如:长方体的截面最多的多边形是几边形?此题的教学中,拿塑料泡膜的长方体用刀切出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再提问,要截出截面是三角形的图形,截面要截几个面?四边形呢?问长方体有多少个面,从而归纳出此题答案。
  2、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提出实例在过去的课堂中很少用,有时也只是走过场,要促使学生实现概念化必须提供实例,当学生在思考时,实例成了学生思维自由来去的落脚点。
  3、基于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当数学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生对数学学习才有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成就感,才能使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浓,探索性更强。
  
  二、课堂互动,不拘干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一个要求,不是圣经,应活学活用。根据新课标,体会教材的整体理论和目标要求。互动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平等对待,老师是指挥者也是参与者,学生是参与者又是承载者。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的放矢,对于学生的“问”要符合学生思路的开展。
  把教学的且标及重、难点一个个的呈现出来,把前人和自己对知识的结论的认识过程分解成若干步,再铺设成阶梯,按学生实际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前进,但还要具体,思维指向明确,阶梯要小,使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起点及思维基本模式。
  而对于学生的问,要针对“惑”去设所问,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认识的“惑”,并及时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思维发散,标新立异,不断创新。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老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参评,克服过去老师是绝对权威,总是老师要求学生如何,所以尊重学生,课务公开,让学生评判、监督、参与。如:在考试后老师有意作出的参考答案有几个是走入误区的错题,并将此公布于教案的醒目位置,并分组阅卷,很快许多组提出答案有误,老师因势让学生在黑板上作出正确答案的过程,共同寻找问题症结。老师因势在学生不完善的步骤中讲解题,以讲座的形式及时穿插于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复习效果良好。
  同时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领”,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讲课讲透”成为追求的手段,在客观上占据了学生可以主动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新课标针对传统做法的缺陷,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并认为活动是实现综合目标的有效支点,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将“教师主导”尽可能“让步”于“学生主体”。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的任务便是组织学生有效学习,也可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拓展研究问题,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