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英语导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亚萍

  一、导课的基本方法
  
  1.“创设情境”导课
  在学习Freedom Fighters这一课的ReadIng时,首先给学生播放Martin Luther King的“I Have a Dream”演说录像和Rosa Parks这个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受到的不公平对待的录像,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文的内容。
  
  2.音像导课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高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影片也很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益或影片,创设生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例如在上新教材Unit 4 Earthquakes时,由于缺乏对地震、飓风等天灾的了解,对其破坏性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我就从网上下载有关汶川地震的片断在课堂导八时播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开始上课,首先让学生回忆“What happened in Wen chuan this year?”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地震。再导八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下来让学生看了几幅图片,这些图片是唐山、旧金山、汶川在地震之前的一些美丽的风景图,并问同学们:Are they beautlful? What may happen if an earthquake happens there?引入主题“Earthquake”,并让学生了解到地震是带来巨大损失的可怕的自然灾害。
  
  3.释题导课
  众所周知,课文的标题往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标题,鼓励学生结台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将要阅读的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Football,a good career choice?时,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个足球场,放的歌曲是世界杯主题曲。教师要求学生不要打开课本,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will be talked about?”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老师可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想象对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文章,把自己的想象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他们问对了几个问题。学生们的兴致很高,都想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问对了多少。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的学习,效率当然会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也能提高。
  
  4.设疑导课
  教师根据课文所涉及的话题,通过给学生设置悬念精心设计出一些贴近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新课标明确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创设问题,产生悬念,能使学生的大脑开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并马上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课文。这样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后再趁热打铁,引出新课。导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成分,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5.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有些内容,教师可以用讨论课文背景知识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例如教学The Olympic Games时,笔者将教参中有关奥运会的背景材料印发给学生,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材料,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Is it important to win in a sports match?Why or why not?
  2.Are the OlympIc Games important to our SOClety? Why Or why not?
  3.Where the 0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The Lymplc Games
  
  二、导课的效果
  
  俗话说得好,“良好开端为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课的语言上生动,有感染力教态洒脱,富有激情:教法精当,洋溢着布局之美。学生在教师的鼓动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享受。许多名特优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好的导课就像一台“戏”的序幕,内核应当是火热的,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外表应当是活泼的,吸引着学生置身其中。如果是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就要我们创造这样的典范。我们在日常英语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准确、恰当得体的导课这一重要环节,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