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论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奇恒 孟传慧
摘要:当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养老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逐渐被大家所认同接受,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担负将社会福利服务具体化、现实化的社会工作专业及学学生在现实中无用武之地,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而社会工作专业是非常强调与社会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服务相联系的,强调动手实践,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走出大学校门,在实践中学习,因此需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有用人才。服务一学习模式正是应社会需求和教学培养需求而展开的。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88-04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与日俱增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问题及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问题在21世纪的中国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处于“高龄化”、“又分又离”代际居住模式的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更为突出。虽然家庭照料是主流,但人们也开始接受社区照料、养老机构照料和市场照料。机构养老服务方面供给不适应,而社区养老一枝独秀,显示出强大的综合优势。民政部在2008年《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或特殊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的养老方式。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契机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及服务正在转型,社会福利将由政府部门、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将逐渐退居幕后,只扮演福利服务的规范者、购买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福利服务的提供将由社会成员与社会机构来担当,这种转型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一。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大学生就业和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问题等,这些都导致社会福利需求的内容产生新变化。即社会福利服务不仅要提供经济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提供社会精神层面的支持。社会需要一种高层次专业化的福利服务来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问题,这种发展背景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二。
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工作视角和工作方法,这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三。社会工作是将社会福利政策、项目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服务的过程,是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社区内照顾”方式进行。“社区内照顾”是为了避免大型照顾机构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机构化的专业照顾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政府及非政府的服务机构在社区里建立小型、专业的服务机构,为人们提供更贴近正常生活和真实需求的福利服务。如可以通过日间照顾中心、居家照顾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工作坊等,为老人提供各种照顾和服务。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角色和工作能力的质疑
一方面,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处于比较初级的理论探讨阶段,专业实务优势还未完全呈现,专业老师和机构督导的专业服务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这使学生很容易对专业质疑。另外,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多种多样,个性化特色明显,课堂上的抽象的、总体性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们迅速与对象具体的复杂情况结合起来,开展服务只能是浅层的,一般性的,使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和专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
2.学生对自身社工职业发展的质疑
国家从政策层面已经提出要构建一支庞大的社工人才队伍,但目前的社会工作队伍的待遇不高以及职业化的身份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必然影响到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学生进入学校时的第一志愿比例不高,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学习.他们虽然对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对学生而言仍难以建立专业认同感,难以确保其将社会工作作为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3.目前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困惑
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就更强调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但是,不少老师由于在课堂上采取灌输知识的方式授课,或由于课时紧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多,师生之间缺乏了解,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疏离,即使发现学生问题也难以找到适合有效的切入点加以指导;另外,现有的实习时间较短,在辅导学生设计方案时不好把握实习的深度和难度,使服务难以符合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社区以及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质疑
社会工作的很多理论借鉴于西方文化,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文化和情境。课程的内容容易流于形式,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难以直接运用,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开展服务时,强调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造成专业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比如,实习基地是老年社会工作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实习基地的非专业化与管理力度的缺乏在较大的程度上使实习流于一种形式。比如说,很多社区及其机构工作人员都反映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开展的活动注重形式,不注意对象的需求,他们把实习学生看做是帮忙打杂的,不把一些实际的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引起了学生对专业和实习的不满。
二、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
(一)服务一学习模式的理念介绍
服务―学习是源自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服务一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的互相结合,即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对服务―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的公民参与。同时,服务性学习不用打破学习的严密性和学科目标,就能够提供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的理由。学生在服务一学习中进行有计划的对服务体验的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工作之“服务―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1.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地点的选取
服务一学习项目自2008年1月在重庆市南岸区具体实施。实施过程中结合老年社会工作课程特点,初步尝试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探索。我们设想通过学生在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开展服务,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另一方面通过服务一学习经历,让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社会实际需求,并为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服务中增加学习信心与专
业成就感,对专业和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南湖社区与本校社会工作专业有长期的合作和联系,由社工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义工组织长期自觉前往该社区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南湖社区隶属于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成立于2001年11月。辖区内共有企业事业单位100多家,居民4406户,人口约13200人。南湖社区的老年人相对比较多,在老年人服务方面,于2007年3月建立200多平方米的“九九”公寓,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接收社会代养老人,军烈属、孤寡、残疾、低保户老人优先入住。
2.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过程策略
实践过程中,先安排1/3课程时间,从定义分析和基本理论讲解人手,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知识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案例分享,逐渐把握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后2/3课程时间用于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第一阶段是与南湖社区居委会协调,进行机构探访,做服务前的需求评估,学生分组,合作规划,制订服务一学习计划。服务一学习计划设计如下:首先教师联系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阳光公寓,了解南湖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其次根据需求,教师、学生及南湖社区居委会一起设计服务一学习计划,具体设计如下:全班45位同学分为两组,运用所学知识分批到福利院为老人提供服务。第一组同学(28人),以两位学生对应一位老人的方式,尝试运用老年个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与老人建立关系,收集资料,评估老人是否需要个案辅导,需要的继续后期的个案工作实施计划,如不需要则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第二组学生(17人)分为两组,在任课教师及同辈督导(专业学姐、学兄督导),均在南湖社区进行两个月的实践活动,每组根据前期的需求评估设计实践活动(针对老人、老人家属及工作人员均可),每个小组至少开展六次活动。
第二阶段是全班学生分成四批到南湖社区阳光公寓提供专业服务,每周回到课堂相互分享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1)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实施服务计划,每次活动需写活动日志。(2)每周回到课堂分享小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感受思考内容,教师结合课程知识给予回应,引导同学讨论、思考。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原则
(1)实践中应与社区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并积极回应社区真实需求。服务一学习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实务,社会工作专业本身也非常强调实务,特别是很多课程都有系统的实习环节,那么服务一学习模式与实习的区别主要是什么?服务一学习是一种经验性学习形式,学生在实践中满足社区和对象的需求,并从满足服务的构建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非常关注“反思”与“互惠”这两个关键概念,其出发点不仅试图通过为社区提供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使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共享服务的成果,通过相互的学习和促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而在促进养老服务的人性关怀方面值得大力推广,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体而言,服务一学习强调学生设计的服务必须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反思课程知识及个人与社区服务对象的关系,达至多方互惠的结果。
实习则是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运用与检验,最终促进学生更多地获得专业训练和能力提升,侧重于学习目的。根据实习的要求,学生先对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规划实习方案,但是,当他们进入社区机构后,发现原来通过课堂获得的知识体系而设计的专业实习计划跟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造成学生实际实习开展的盲目性,机构和社区对专业学生的失落感,这会直接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为了改善社会工作实习的困境,我们引入服务一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服务计划需要回应服务对象和社区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以前,专业教师按照服务一学习模式的要求,带领学生与社区、机构、服务对象进行详细的前期沟通和需求调查,并积极邀请社区和服务对象参与服务一学习计划的设计,使服务计划真正符合社区和服务对象的情况,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老年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设计开展之前,专业老师与社区和机构进行全面的沟通,了解阳光公寓在现有工作范围内哪些工作学生可以参与,并通过对他们开展培训,使他们了解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优势以及课程特色,结合课程进行的各个环节,分成不同小组分批次进入机构开展服务。在计划实施开展过程中,各小组根据活动的特点适时地邀请社区和机构工作人员参与或观察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并获得较多社会工作专业手法,通过互动和共同参与服务,社区和机构工作人员与服务小组建立了更亲密的专业关系。在整个计划结束之后,学生的专业服务得到了社区老年人和机构工作人员的认同。因此,“在积极回应社区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与社区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并”是服务一学习模式的重要原则。
(2)实践中强调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所谓结构化的反思是指服务者在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的每个阶段都应进行审慎规划的反思活动,以提升学生对服务学习的认识、增加收获。服务前的反思要求服务活动开始前,服务者需对自我假定、刻板印象和先前观点进行反思,并鼓励服务对象中的个人与团体设定目标,进行服务学习经验分享,学生在进行活动前就需要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服务单位的代表、社区成员和有经验的学生干部也可以教导学生怎么做才正确,并指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愤怒、快乐和希望等情绪。服务中的反思,即当学生突然碰到与服务前假设相左时,协助学生领悟差异的存在并改变这种差异。服务后的反思,服务活动结束后,让参与者一起讨论这次服务活动,分享心得、情绪和疑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服务的开展。服务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和厘清服务对象的范围,需要通过哪些方法了解他们的需求,借助哪些方法可以了解服务对象和社区已经拥有的可以在服务中利用的资源,如何开展服务能够比较符合协同与互惠原则,使计划更能符合实际需求。在服务过程中,围绕原来方案设计的理念是否适用,实际服务与预期的不同点,服务中的发现和收获对他们有哪些改变等方面,定期回到课堂与老师、同辈督导、同学结合课程知识进行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学习与实践之间互补关系。并在服务一学习结束时,让大家发现通过这次服务还存在哪些可以继续深入服务的机会;在某些过程中存在什么让我们困惑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于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各有哪些影响;由此,我们发现开展服务与学习这种模式的意义有哪些;通过老师引导下的这一系列的反思,使学生在对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中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总结与反思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总结
通过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使学生真切了解社会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
1.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老年人由于身体、经济、文化和家庭背景等具有差异性,因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社区面向老年人也应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方方面面的需求,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在实践活动中个案工作的理论和技巧、小组(团体)工作的理论和技巧、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技巧都得到运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2.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成长
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情境中,体会到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巧、成熟的态度与情绪是确保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从而激发专业成长的欲望,除了培养起对新知识的追求学习的兴趣,还能养成不断反省自己工作表现的习惯,能为将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进步和个人的成熟。
总之,该模式能整合课堂和实习所学内容而促进知行统一,便于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习情境的服务中去,同时也便于学生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获得的感受及时拿回课堂中来,得到教师的指导支持,通过教师的指点而上升为理论知识,避免理论与实务的脱节以及减少挫折感。促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及把握社会工作的价值上,在整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能力上,在社会管理和福利服务领域的竞争力上,在专业成长上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困境
1.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能
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资源稀缺的老年人群来说,不仅需要宏观的社会政策支持,也需要微观上对个体和家庭的支持;内容上,不仅有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慰藉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对象上,不仅有老年群体的共同需求,也有不同特征老人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特别是个体的养老需求。这需要一种针对不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及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服务――习教学模式的开展,虽然从微观角度起到了一定的效用,但是相对于养老服务面临的全局性问题,短期内尚难起到实质的显著效用。但是,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服务一学习模式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可以推动并构建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三方面良性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从现实来看能否针对服务对象需求设计服务一学习计划将直接影响着服务―学习成效
如何才能设计有效的服务一学习计划,这需要服务一学习参与者: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机构)三方来共同努力。
(1)如何激励更多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服务一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根据服务学习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理论讲授与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两部分内容。在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之前以及服务的过程中,教师都需要不断根据社区真实服务需求以及需求的改变,与学生一起策划服务―学习计划和调整计划的内容。老师在跟进学生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总结和提炼学生及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到课堂,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反思。另外,教师还要及时解决每一位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疏导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服务一学习模式的开展,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教学评估体系主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讲述,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占有整个教学环节的绝大部分,除此之外的环节很少被考虑,那么,教师参与服务学习模式在物质、精力以及时间上的投入和付出还没有获得现有教学评估体系的认可。这就需要从较高层面(至少是学校),对传统教学环节的评估理念、模式和体系进行改革,以鼓励更多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服务―学习。
(2)如何与社区机构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服务一学习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就是社区及其相关机构。第一,目前的社区工作者人员较少,工作非常繁忙,头绪较多,如何让社区在保证常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服务与学习模式的开展是双方受益,并接受服务学习的模式的实践,需要专业教师投入较大并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第二,目前的社区工作队伍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和课程了解不多,很多机构接受学生实践不仅处于被动状态,甚至部分机构还要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这给服务―学习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机构的专业督导匮乏、服务内容不成体系以及经费严重不足等;第三,服务与学习模式的效果需要有效开展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这与学生的课程教学学期较短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有效的服务―学习计划需要学校、社区机构以及学生三方达成共识,制订长期的、专业的合作计划,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社区提供需要的服务。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培养良好的社区合作关系,促进服务与学习服务模式稳定运行,需要长期投入专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目前由于条件限制,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协调联系主要由课程教师独立完成,这对课程教师而言是一个较大压力,阻碍了服务与学习模式的推广和深入。因此,需要从较高层面(比如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服务与学习模式的运行,促进与社区机构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3)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服务――学习模式实践。服务――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与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区别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不仅要求学生投入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快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更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在目前,高校学生面临着学分及就业的压力,专业学习与就业是否对口的矛盾,以及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弱与实践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差距等方面的问题。服务学习模式实践的开展在学生面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学生难以产生积极的服务一学习动力。因此,在推行服务一学习时,一方面需要让学生认同服务一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及动机。
参考文献:
[1]王珩.“服务学可”视阚中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1-24
[2]王炜.服务性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6,(3):35-36
[3]蓝云曦,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福利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to):26-28
[4]董红亚.中国社会莽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2-115
[5]岳经纶,等.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08-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