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房朝君

  摘要:由于国际经贸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校外参观、实习和单一的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鉴于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构建了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列出了对核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通过这些课程的先后开设逐步锻炼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然后通过综合实验实训项目加以强化和提高,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能力;课内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16-02
  
  一、构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专业技能认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国际经贸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内单项业务实训、专业讲座、综合业务实训;校外实习的方式主要有商贸实习、行业见习和毕业实习。
  商贸实习和行业见习作为了解专业的一种方法,大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为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实践能力,几乎所有院校都为该专业学生设置了专业实习,要求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0周左右的顶岗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单位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其独立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尤其是对所学专业就业渠道和就业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就业从业人员素养要求有一定的认知。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实际的实习效果与这种专业实习方式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原因如下:第一,一项外贸业务从建立业务关系、合同磋商、合同签订和履行,中间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学生接触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了解业务全套流程;第二,由于外贸业务量大,有时只是备货一项,就要动用公司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历时几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实习内容有时显得片面而单一,时间利用效率低;第三,外贸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双方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这些在贸易磋商过程中均不宜被局外人知道,而且在谈判与交往中也需营造特有的气氛,因此,学生列席旁观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被允许的,实习的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在当前大规模开展到实际部门单位进行实习比较困难的前提下,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实现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的目标。模拟主要是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通过生动的实例、详尽的操作指南、典型的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单据填写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交易过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一些院校的国际经贸专业模拟实验室已采购了“外贸实习平台”等相关软件系统,引导学生利用软件进行外贸业务的全面仿真模拟操作。每个参与外贸实习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他们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来完成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这种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教学课程,冲破了课程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得以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笔者对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的2005级和2006级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同学认为,综合性实验加深了他们对所学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他们可以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一些专业课程中的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环节、备货、租船订舱、报检、投保、报关、装船出运、结汇以及出口核销与退税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国际经贸专业综合性实验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开设的时间放置较后,相关的课程若开设时间较早,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学生已经淡忘,操作起来略显吃力,重新学习回顾起来又浪费太多的时间,实践进度过慢,学生操作的熟练性不高;第二,因为实验软件的局限性,如过多的帮助功能,评分时仅以邮件数量为依据,而对邮件质量无法监控等,导致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和磋商能力作用不大;第三,综合性实验的模拟性,使得学生的实战能力不强。我们已经得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单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但进一步验证却发现,学生离开模拟环境后,给学生诸如信用证、交易说明等有关材料让其填写相关单据时,学生又显得有点无所适从。
  调查表明,仅仅依靠综合性实验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不够的,应增加专项课程内实践,通过每门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开展,一步步打好学生的基本功。作为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的两个部分,各课程内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应该是互补的。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进行的全面模拟操作的局限性,迫使我们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开展上来,希望通过不同课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弥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不足,再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对很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开设的情况调研,我们构建核心专业课程内实践教学体系如下(以18周教学为例):
  1.《国际市场营销》,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初步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经营和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组织策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锻炼学生寻求商机、分析市场、拓展市场、选择目标客户的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可采用案例教学,并通过营销情景实训、撰写国际市场分析报告和营销计划书等方式完成教学环节。
  2.《国际商务谈判》,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外贸函电》,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国际商务英语》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综合应用性课程,其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强调英语在商务环境中的实际应用,重点锻炼学生外贸磋商谈判及业务沟通能力。
  目前,这些课程的课内实践可以通过课堂情景模拟进行,主要是模拟真实的商务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口头报告、信函写作、协商对话、现场翻译等形式进行训练。
  3.《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本课程主要为培养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人服务,主要内容

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流程。
  在课内实践环节上,可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模拟等方式,以锻炼学生办理货物运输与保险的能力。
  4.《商品检验与检疫》,总36课时,课内实践8课时;《海关理论与实务》,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这两门课程是涉及进出口报检和报关的教学环节,具有政策性、技术性、执法性和涉外性的特点。
  在教学上可采用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理论课程可开展实施案例教学法;实训课可开展实验模拟,根据教学内容分模块、分情况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参观学习。
  5.《国际结算》,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国际银行结算方式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操作程序,是以金融、贸易为基础的多边交叉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各种结算方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理论原则指导下办理外汇业务,侧重于业务程序和基本操作方面的实践性教学,需要进行实验模拟,以锻炼学生对货款结算各种方式流程的掌握能力和操作的应用能力。
  6.《国际贸易实务》,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该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专业核心专业课,是在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实践经验和结合国际通行的贸易惯例与习惯做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型、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针对此课程的教学系统软件和实验软件较多,而且使用已经较为成熟,所以本门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与组织实验模拟。具体做法是:在开展实施案例教学中加强实训,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情景模拟训练,使学生能较熟练地开展外贸业务环节的业务程序和办理业务手续,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
  7.《电子商务》总54课时,课内实践27课时。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两部分:基本理论主要介绍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交易与网络银行、物流基础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和法律保障等;操作技能则强调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主要包括常用网络软件的应用、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安全技术的应用、网上购物与支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各占50%。本课程需要实验模拟教学。
  通过以上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逐一锻炼学生在某一环节上的实践能力,然后在学生的各环节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实现校内综合模拟操作。通过完成完整的货物进出口交易,使前面获取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能力。
  这样就形成了分课程板块锻炼和最终的综合实训的紧密衔接,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又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整体的提升,避免为了模拟而模拟的简单操作,让实践教学达到真正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