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了解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及国内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长株潭部分妇幼保健院和综合性医院妇产科的助产士进行访谈了解“二孩”政策下妇幼行业引发的新问题和拟解决的办法,提出高职院校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关    键   词]  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48-02
   在《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发案》[1]中特别指出要强化助产士教育,加强助产士队伍建设,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是发展规范化助产教育、提高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2]。
   近年来,延伸护理服务在医疗机构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妇幼等机构中能够有效提高孕产妇康复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得到各大医院和患者的一致认同。而“二孩”政策的开放,势必会增加医院、家庭的压力,冲击妇幼医疗服务,那么延伸护理服务的作用将会被凸显。
   因此,本课题组对国内外关于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以长株潭地区妇幼保健院及综合性医院妇产科的助产士为对象进行访谈和初步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的内涵
   “助产专业”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医药卫生大类(62)护理类(6202)中的助产专业(620202),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妇幼保健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助产、护理、母婴保健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本课题中的“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设顺序与课时量等。
   二、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国外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Luyben A G等[3]和Sweet LP[4]提到,助产专业在澳大利亚已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学制三年,第一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则理论与实践兼顾,第三年主要是实践。主要课程设置为健康评估、产前产时及产后妇女管理、妇女保健和新生儿并发症的管理、疾病管理、妇女保健等。张弘[5]和Philips B[6]提到法国的助产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分为三个阶段,在校学习科目主要有妇产科学、儿科学、生理生产学、分娩准备学等。临床教学均在产科中心进行,以学习基础理论、认识正常妊娠及分娩为主。瑞典助产专业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生需完成三年护理本科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申请并完成一年半的助产专业教育。助产课程涉及性、生殖和围产保健,侧重于人类生殖和生命起源,学习过程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其中临床实习占据约一半教学时间。
   目前法国推广助产士“協助返家计划”,鼓励产妇减少住院时间并返家后接受助产士指导。美国也开始呼吁推广以“妇女家庭为中心”的分娩新模式,并在2011年经美国妇产科学院调查发现,有计划地在家分娩绝对风险很低。在瑞典,助产士职责扩大至产前和产后护理、计划生育、新父母教育以及妇女保健。瑞典助产士的工作范畴涉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疾病预防和生殖保健,尤其是提供母婴健康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国外助产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依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的,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除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课程的开发涉及产前、产时、产后,院前、院中、院后的护理,这都体现了延伸护理服务在当今妇幼保健服务当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过程中的护理服务质量,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把延伸护理服务的理念、内容引入其中,对提高、优化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程瑞峰[7]等谈到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国家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标准体系。黎逢保[8]、赵凤霞等[9]谈到大部分学校在构建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时借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沿用医学教育“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学模式,除了增加产科学以外,其余课程基本套用护理专业课程,存在缺乏专业特点和指导性建议、对口就业无法保证、缺乏助产专业统一教材、教师定位不准等问题。
   因此,构建凸显助产专业特色以及满足当今母婴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三、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凸显专科特色
   目前,我国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没有相关理论依据,主要偏向于妇产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从事助产工作必须首先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其课程基本参考护理专业课程来设置,没有凸显专科特色。
   (二)没有对接岗位需求
   现有的课程体系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助产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对其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三)没有顺应市场需要
   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势必会增加医院、家庭的压力,冲击妇幼医疗服务。然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是参考护理专业设置,主要的服务对象以院内的患者为主,少有涉及院外的母婴保健、预防、康复和专科护理等延伸护理服务内容。    四、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一)对接岗位需求,构建凸显专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与护理专业具有相同的准入制度。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不仅要突出助产的“双证融通”课程标准,使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一体化,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块与课程体系学习领域模块对接,实现双证融通。也要确保凸显助产专科特色,通过分析助产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助产士典型工作任务和必备职业能力,构建凸显助产专科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制定对应岗位需求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助产专业的特色教材、构建模块化课程、合理分配各模块化的课时,突出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构建递进式、层次化助产专业实训项目等[10]。
   (二)以岗位核心胜任力为基础,构建满足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我国助产士核心胜任力中分娩期保健、产后保健能力得分较高,而公共卫生保健和孕前保健能力等方面得分相对较低,说明我国助产士的专业技能侧重在分娩期的片段管理,而忽视了在生殖健康、孕前保健和社会科学、公共卫生、伦理学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与现阶段ICM对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要求不符。因此,在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时,应以岗位核心胜任力为基础,构建对接岗位需求,能满足孕产妇连续照护的课程体系。
   (三)顺应市场需求,构建具有延伸护理服务内容的课程体系
   高职的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需求,课程体系的特色也要体现在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上。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根据育龄妇女的二胎测算,每年将提高新生儿出生率0.4个百分点,这将导致其服务需求的增加,也会加大妇幼保健服务机构和家庭照护的压力。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可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院前、院后的孕产保健、新生儿照护等服务,以解决妇幼保健服务机构照护的压力和新生儿出院后家庭护理支持不足等问题。那么为顺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延伸护理服务的质量,应该创建延伸护理服务的相关课程,如增设母婴保健、围产保健、预防医学、优生优育、妇幼心理学、妇幼营养学、遗传咨询等助产专业课程,整合内、外科护理等专科课程,构建具有延伸护理服务内容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助产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因此,立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提高技术人才质量的现状以及新政策带来的妇幼保健服务的新问题,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研究解决助产专业延伸护理模式课程构建中的相关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助产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可为我国助产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可提高助产士的护理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可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程、全方位护理服务能力的母婴保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2-02-23.
   [2]郭桂芳,孙宏玉,朱秀.我国助产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
   [3]Luyben A G,Wijnen H A,ObasserC,et al.The current state of midwifery and development of midwifery research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Midwifery,2013,19(5).
   [4]Sweet LP,Glover P ,McPhee T.The mid-wiftery miniCEX:a valuabale clinical assessment tool for midwiftery education[J].Nurse Educ Pract,2013,13(2):147-153.
   [5]张弘,凌莉,龚靜亚.中国和法国助产士培养体系的比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
   [6]Philips B,Rubeck R,Hathaway M,et al.Preventive medicine; What do future practitioners really need Are they getting it inmedical school[J].J Ky Med Assoc,2003,91(3).
   [7]程瑞峰,马李琛,郑巧灵.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助产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8]黎逢保,洪昆,陈万琼.对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
   [9]赵凤霞,贾让成,王艳,等.岗位任务引领的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
   [10]高正春,何军.高职助产专业“两结合+四模块”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