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玉珍

  摘 要:创设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任重道远。我们只有潜心研究语文教学特征,努力探索应对策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才会大放异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0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位语文教学的几个显著特征及目标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掌握这些特征后,才能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使语文课堂实实在在,使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小学语文教学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人文教育。即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引下,对冬瓜和茄子进行观察。通过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表面细微的不同之处。情感目标落实让学生懂得,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活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把语文与生活融合,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表达和研究的能力。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承启性。虽然小学语文只是小学全部课程中一个科目,但它在所有的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承启式的。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把想说的话用文字进行表述出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借助语言和文字来呈现和进行思维的,所以说,语文教学具有承启性。
  韵味性。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有一句话说到藤野先生讲课时抑扬顿挫的,也就是说话时音调是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文字的美感容易将听众带入真实的情境。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育者就应该对语言文字的美感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针对小学生接受难易程度的分析,加之语言的韵味,学生的课堂就不枯燥了,相反,学生们一旦被带入情境,那么对课文的理解就必然加深了。
  激趣性。这是语文特有的魅力。就记忆来说,老师布置了背诵的作业,相当一部分同学总是很快就能把它记住。尽管方法各异,甚至有的办法是被逼出来的,最终总能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很显然,他们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思维,也感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对于记忆方法,老师要对学生因地适宜的培养,有的学生事适应于A方法的,有的学生则更喜欢B方法,那么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该懂的给学生寻找“出路”―打造适合于每个学生的记忆方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以上特征,我们在教学中“求实”、“求活”,努力实践高效课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打开语文学习的一把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课堂才能“活”,也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的轨道。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使得每一次都学有所得,逐渐做到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才是真实的语文教学,是高效的课堂。
  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学习。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阅历,开阔的视野,亲身的体验,绝对有助于语文学习,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用种种借口把学生同广袤的大自然、同沸腾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树立学生的“鸿鹄之志”,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有所裨益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素材,让学生无时不刻陶醉其中,在愉快中学习,其乐融融。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便于落实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承启性作用,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做到各学科教学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关注细节,整体把握;关注差异,面向全体,这就是我的语文课堂。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语文教学只有在一个又一个困惑中才有前进的动力,在探索中才有立足之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