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古诗 教学
  一、古诗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其诗学素养。小学古诗文教学要求:必须把古诗文教学摆在小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在教学方法上,紧紧围绕小学生的人文培养,改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诵读、体验、欣赏,深层学习古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古诗在小学语文中非常重要,但是在古诗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下面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德国19世纪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地讲解和背诵,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策略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教师为了让学生尽量不失分,平时教学中,训练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教学方法呆板、枯燥,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降低了学习质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二)轻视古诗内容与作者、创作背景的联系
  对古诗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感情,领悟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时候,忽视了与之戚戚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也是古诗的组成部分,许多古诗都是作者心情的体现、情感的抒发,如果不知道诗人和古诗的写作背景,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就不能说学会了古诗。
  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首诗既写景又抒情,如果不知道写作的背景,很多学生仅仅会把它当作写景的诗,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据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磷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磷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李白被赦时的极度开怀的心情。所以,如果不知道写作背景,那么学生学到的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无法正确解读古诗的含义。
  (三)忽視对诗词意境的领悟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古诗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古诗字词的理解掌握。其实,古诗之美重点在于意境,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都非常清楚。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意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是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意思,以为只要把诗的意思理解了,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而忽视了古诗意境中美感的讲解和品味,其实学生单单只是读懂了诗句的意思,却没有加入是要表达的感情,自然不能体会诗的意境。
  (四)忽视古诗阅读,死记硬背
  古诗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可是,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人推崇小学阶段诗词的死记硬背,认为这样做既有利于记忆的开发,又可增强学生的音韵感。在很多古诗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学了生字读一、二遍,理解诗意后再读一、二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三、四遍,很难从心里记忆,那么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学生就只会死记硬背,但只是短暂的记忆,久了就忘记了。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导语激趣
  在上课的时候,运用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抛砖引玉,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如谜语激趣、提问激趣、图象演示激趣、诗词铺垫法激趣等,引导学生尽快的加入到学习中来。由此可见,吸引人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春晓》一课时,开始上课,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师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就此引出新课。
  2.吟诵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吟诵教学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朱自清与叶圣陶先生联手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反复强调“吟诵”的重要性:“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让学生通过吟诵教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二)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古诗教学一定要重视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生平事迹,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他的创作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特点等。如果能将古诗与作者、创作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古诗的内容,把握艺术手法等。将会使小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诗中感情,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喜欢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生的心中,听老师讲诗人的背景就等于在听故事,讲解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如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背景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磷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通过描写大好河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再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于是写出了《望庐山瀑布》。
  (三)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领悟古诗意境
  古诗主要是通过塑造情感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的。作者选用什么样色调的意象,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不同的语言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古诗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
  1.逐字分析,品味语言
  这是与基础知识讲解相互贯通的教学方法,在古诗重点字词的讲解过程中,通常一两个字词就可以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其实基础知识中重点词的分析就可以让学生看到一幅幅美丽的诗画。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通过品词析句,深入体会,让学生感悟情境之中的深刻内涵。
  比如小学二年级古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2.图文结合,感知诗意
  在小学课本中,古诗的文字和图画是结合在一起的,诗画结合是用图和文两种不同形式表现同一事物、同一内容。因此,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是教好这一类课文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先看图,后学文,边看图,边学文,凭借图画,建立诗句概念,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图画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重点解决生字的字义。自古“诗画”就是连在一起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句道出了诗与画的共通性。诗歌追求意境美,它着力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意象,营造意境,使读者能切身体会诗中的画境;图画追求蕴意美,它是用具体形象的物象传达情感,让观赏者能感受到画中的蕴意,两者的关键都是紧扣“意象”和“物象”。
  3.发挥想象,感悟意境
  古诗都有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意蕴。如果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画面,那么诗的意蕴就自然显现出来了。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丰富古诗的内涵,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比如小学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看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乐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绘之中。那么,学生想想自己身处这种情景当中,学生感到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心在体验这种生活的乐趣,体验文章表达的精彩,从而激发他们对春天的自然和宁静的喜爱。这就是意境美。要想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就要引领学生领悟意象之美。
  四、结束语
  总之,古诗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古诗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古诗,记忆古诗,了解诗人的心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达到热爱古诗,热爱古典文学,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2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