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晓东

  摘 要:探讨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研究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笔者就高校处置突发事件,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处置;突发事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84-02
  
  高校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自从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全国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专家和学者日渐增多。国务院在2006年1月8日颁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表明国家层面上对稳定的注重。当前,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必要的应急处置预案,不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有效确保了高校的稳定。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各类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笔者就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处置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高校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造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应急预案的制定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和应急能力建设缺乏系统认知,这直接导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预案层次不清。
  2.预案的制定缺乏充分的校园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估,制定过程不够科学。预案内容相对简单,很多内容表示都只是一般的管理要求,有些应急预案并未完全设计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四个阶段;同时,应急救援和协调机制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很多解决方法和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确,保障措施单一。
  3.有些高校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发布年份距今已经5至7年,之后从未进行修订和完善,完全无法适应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和办学实际的发展。
  (二)现有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工作机制急待转变
  1.缺乏高效统一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指挥机构。
  目前,高校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大多为虚设的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某个部门,虽然这种临时机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缺点非常明显:平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分析和预警缺位,无人对潜在危机作分析预警;工作不具有延续性,经验不能有效保留;需要处理各部门的合作,大量时间浪费在部门间的协调上;工作人员都是抽调的往往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影响工作效率;由于事先没有专业人员研究政策和组织进行专家预警和预测,领导小组很难在短期内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体制下的危机处理容易形成多中心、多环节,不利于统一指挥。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国内各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关部门都是平级单位、部门,相互之间没有管辖权与其他制约关系,完全靠部门的自觉。而我国还停留在传统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下。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规定与额外的激励机制,相反,工作失当还必须承担原本似乎可以推脱的责任,有哪个部门愿意“积极响应”呢?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机制
  完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机制的根本途径是:“依法办事,科学管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校
  实施依法治校,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
  1.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民主公开,不因决策失误或程序不完备而引发事端。建立健全各项重要决策会议制度;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建立由管理者、专家学者和学生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各参谋咨询机构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强化其参谋咨询功能;规范决策程序,建立学校重大事项和涉及师生员工利益政策出台的法律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制定师生申诉制度,开辟申诉渠道,形成规范的学校决策体系。
  2.建立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高校要确定法定化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程序,提升预案内容要件及其工作的完备性,并且强化科学的预案培训及演练工作,从而实现理想状况下,应急预案导向鲜明、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实践重心下移、分类指导的管理思想。抓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及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效能考评制和失职追究制,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3.加强依法治校工作,依法处置纠纷。依法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4.及时做好内部矛盾的调处工作。要倾听师生的心声,认真考虑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意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公正性和配套性;倡导团结协作宽容精神,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调处化解;对师生信访反映的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梳理,校领导分工负责,提出建设性的彻底解决方案。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管理,提高学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比照发达国家层面的危机应急管理机构,例如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下设减灾局、抢险应变与复原局、行动支援局等7个局和10个地区分部;日本各级政府均设有“防灾会议”(灾害发生时自动转为灾害对策本部),并下设防灾中心。国外这些危机(灾害)应急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急管理部门,在危机(灾害)发生时能够起到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职能,平时则进行信息收集、分析、预测,并提供决策参考。
  因此,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也必须建立一个有机地,多层次的管理组织。具体来说: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建立健全从学校到各学院、各单位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并有办事机构和涉及安全具体分项工作的安全员,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及时分析总结情况,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组织严密、信息畅通、运作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
  2.抓好学校基层保卫组织的建设。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责任到位的工作作风,各学院和直属、附属单位都要建立基层治保组织,人员专兼结合,对专职治安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之成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排头兵。
  3.全面推进校卫队与保安正规化建设。
  发挥校园“110”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重视提高员工的理论与身体素质,实现保安队伍专业化;重视保卫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器材装备,增强应急能力,满足建设“平安校园”所需装备的要求。为全面推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活动提供根本保证。
  4.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生政治辅导员,加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育和作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培训,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考评激励机制。辅导员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需要和困难,着重做好经济特困生等特殊学生的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日常思想行为表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三)落实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刺激,使个体产生出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力量。若能够建立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使得每个人的贡献都受到肯定、赞赏和褒奖,这样,员工就时时受到鼓舞,处处感到满意,有了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地为获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瞄准下一个目标。研究激励理论的学者认为,最有力的激励手段是让被激励者觉得自己确实干得不错,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因此,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可以有效避免相关部门在处理事件时相互推委、解决问题时不情不愿的现象。
  (四)建立物质保障机制
  物质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资支持两个方而。高校在每年制定财政预算时应将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经费预留出来。国家《预算法》中也明确规定,应按照本级机构预算支出额3%用于预算当年的突发事件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高校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资金问题常常制约事件的有效扼制。高校应当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必需物品。例如,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要确保医疗卫生、救护设备、救治物品等常用物质的供应以免延误时机。
  突发事件是影响高校稳定的重大诱因,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宁,而面临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给突发事件的产生带来了新的、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也给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重视突发事件是高校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变化的需要,是学校党政驾驭复杂局面和应对、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积极应对和控制突发事件,对于广大干部、管理者和学生辅导员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
  [2]杨晓冬.当前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应对策略[J].保卫学研究,2003(5)
  [3]王民忠,石新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 2005(6)
  [4]汤兆平,孙剑萍.试论高校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机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5]杨雪岩.高校突发事件新动向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D].大连市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2008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