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真正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小芳

  一、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现状
  黑格尔曾说:在音乐中,人们可以把内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要达到这种状态和效果需要有一个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空间氛围。而新课程教育改革正符合这种要求,它使学生有了自由的感受空间和展示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自由参与和表现。可中学生偏科情况严重,音乐课纪律难管,让老师深感头痛,所以,在音乐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度”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不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不放不活
  教师仿佛给学生安装了一把“锁”,既不敢“放”学生,怕学生乱,又过于严格。在学生面前,部分老师常用过激的态度和方法处理问题,让学生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由于平时只知道一时的严格要求,但是不能长期督促强化。此外,“偏心现象”也是造成执纪不严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对一些平时比较调皮的、上课常捣蛋的同学盯得很紧,而对一些音乐科目学得比较好的,在器乐、声乐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管得比较松,对他们的违纪现象往往是轻描淡写或是视而不见。
  (二)放而混乱
  因为音乐教师上课较为随意,教学方式不能够吸引学生,或对学生溺爱有余而严格不足,造成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混乱现象。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把爱的教育理解成纵容学生,对学生的许多做法不闻不问,对学生许多错误的见解不能给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评价,生怕说了以后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的美丑、是非观点将越来越模糊。
  (三)活而不乱
  音乐教师上课激情四射,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验音乐并发表对音乐作品的见解。课堂有松有紧,节奏有快有慢,气氛欢快活泼、轻松自然,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今天,在以上三种组织教学情况中,音乐课堂上需要的是“活而不乱”。即,让学生学得灵活、有效,让课堂轻松愉快而有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严厉约束,就会出现“一池死水”;而没有约束的放任自由,必将导致“一盘散沙”。
  二、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教育改革虽然给了音乐教师很大的音乐教学空间,给了学生很大的音乐学习空间,但是它绝对不是任意和随性的。组织音乐课堂教学的“活而不乱”有一定的规范性,要做到、做好,就必须处理好以下三对具体关系。
  (一)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
  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严与宽在师生交往合作中的分寸,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严”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过分严厉,故意制造严肃的氛围,而是有一定的音乐课堂秩序要求,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宽”需要音乐教师创设开放的音乐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动”。
  1.转变角色
  教育界一位知名人士曾经分析过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课堂是“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就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很明显,这种现象与新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弱化指导者的身份,灵活地转变角色,以民主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带动学生,让他们真正驰骋于音乐中。
  2.加强合作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各种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合作的好坏。
  (二)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不控制学生的行为,采取放养式、无原则的方式迁就学生,学生想唱(动)就唱(动),不想唱(动)就算了,这是音乐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往往使学生无组织、无纪律,放任自由。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大胆地“放”,既要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又要收放自如,把握住课堂的主体。
  1.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爱因斯坦曾描述过想象的重要性:“想象力比人类任何知识都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在培养乐感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再造想象的能力。如在聆听《苗岭的早晨》时,要求学生想象乐曲描绘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描绘了苗岭飞歌,百鸟鸣唱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描绘了苗岭的锦绣山寨,还有的学生说描绘出了苗岭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学生如此丰富的想象,连老师也不由得佩服他们。
  2.给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如教师照本宣科只顾自己讲,不给学生提高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机会。例如:在欣赏歌曲《川江船夫号子》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它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情感的变化,跟随音乐表演它所表现的令人震撼的情景,让他们自由地表现,最后一起评评哪组的表演最精彩。这样的课堂更有生机,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也更加充分。
  (三)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课程标准对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一点是课堂要以实践为中心,以多种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习、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合理安排活动,做到动静结合。
  1.动中有静
  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它需要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因此,音乐既需要动,又需要给孩子一片宁静的空间,如在聆听歌曲《划船曲》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介绍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迷人的景色,再谈谈对这块地方的更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这一乐曲。
  2.发挥评价的调控作用
  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动态表演,通过肯定学生,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按照老师的引导动静分明地学习。在学生回答得不是很正确的时候,教师应该用“有没有更好的回答”,“请再仔细想一想”,“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正确了”等话语来评价学生。这样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胆子也就会越来越大,思维也会越来越开阔。
  新一代音乐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合理地组织好音乐课堂,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多一些空间,培养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丰富音乐想象力,锻炼创造力,开发思维能力。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潜能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在音乐的陪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