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需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洪琴
摘 要: 有效教学的过程是激发需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要学生主动发挥主体性的过程。而如今我们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某种学习需要。
关键词: 初中思品课 需要 自主 探究 合作
新课程改革在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是典型的主观性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要学生在课后生成一种新的学习观,那么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应的需要。我们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从这三种学习方式角度,谈谈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需要,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
一、自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思品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是典型地让学生主体有“自由”,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发展自身某种需要,这种需要将是达到课程目标的绿色通道。当然给他们平台,他们是否“演”得起来,就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也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初三思品课中第一课“成长在社会”有一目:不做“看客”,我不是空洞地说教,让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而是创设一种情境:某一天我们路上遇到抢劫、生命都受到威胁。身边有人路过,但是装作没有看见。让他们各抒己见,讨论你希望别人为你做的事情。这样他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而要主动思考自然是不自觉地产生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结果是他们会不同程度地认识到“看客”的危害,都在暗暗发誓将来若遇到类似问题要做到哪些,而这些就是思品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
再比如初三思品中“自觉服务社会”一目中学到国家、社会、家庭责任主次时,有一个案例:小军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了,但是家里有生病的母亲没有人照顾,问小军要不要服兵役。让学生查查有关法律,小军应该怎么做。他们立刻觉得有兴趣,想知道答案,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从而产生对思品课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于这门课或对于这个小知识的求知需要。这就改变了单纯死记硬背的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体。在发展这些需要的过程当中实现了对新内容的理解、记忆和重新审视。一般来说在“表演”的过程中会有偏差。一种偏差是需要老师去纠正的,在此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新授内容。一种偏差是建设性的,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收获。比如:思品学习的乐趣,同学间的另一种交流方式、情感培养……这些均得益于老师激起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一个新知识点,必须上升为主观需要后,才可能被各个个体所接纳。自主给了学生发展需要的平台,若没有自主,学生只是被动将这些塞进脑子里。
二、探究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出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就初中思品教育课来说,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消除疑惑,在探究中理顺课程的内在逻辑,最终认同和坚定理想。
比如初三思品第九课中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开始学生都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不以为然,通过一层层探究人大代表的来源,先是普通选民选出基层代表,再由他们作为代表选出上一级,依次类推。探究完学生比以前理解更深一层,也觉得难怪说人民是主人。当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开阔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只有他们当主角,才可能产生学习需要,才会产生兴趣,才能真正有效学到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开始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或者只是演讲,不限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目的是激发他们对上课的需求,至少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的,是有乐趣的,进而产生上课的需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思品课堂中。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这是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被逼无奈学习的,学什么都没有期待,也就是没有知识学习的需要。
三、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所学的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保持互动,特别是合作性的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过程,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是合作学习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而是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还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小组合作可以任意组合,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但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因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的状态,积极的形式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潜在学习需要。还要研备合作,参与合作。备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要备好合作形式、内容,看哪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比如学习九年级第一课第一框感受社会变化,有一个交流任务,列举一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感悟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这个题目学生感受是有的,但是要学生具体说出有哪些成就,有点困难,特别是对女生。我要求一组四人讨论,必须是男女生参半,在这样的合作中,可以带动社会知识相对贫乏的女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这个论题有点难度,在彼此合作讨论中,相互能够激活对方的已有知识,而且可以集集体的智慧,另外小组之间能够形成竞争,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需要,更深刻地领悟社会变化,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但是对具体小组合作不能认为是简单的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是合作的主体。一方面相互需要,另一方面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在个体思想碰撞中间才能达成课程目标,产生种种有效的需要。相互合作还可以起到强化正确的需要,消除错误的需要的作用。个体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必然有限,但在合作中却多样化与深刻化,增强了效果。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当代社会合作才能更创造财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在合作中需要,并产生新的需要。有了这些需要,他们才有为社会服务的动力。
有效教学的过程也是激发需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要学生主动发挥主体性的过程。本质上来说,激发学生的需要和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有效教学其中必然会伴随着对学生需要的激发,激发学生的需要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部分。希望初中思品课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