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奕

  有学生反映:“在语文高考中,最没有把握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因为即使有了标准的参考答案,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拿几分。”听了这话,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细细想想,似乎很有启发: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审题和分析答案的角度引领学生规范地答题,从而牢牢地抓住一些有效分数。
  纵观全国各地多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会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概括内容要点类
  这类试题是考查的重点,基本上每份高考试题都有这类题。
  首先,从审题的角度看,这种题型要求有两点:一是要分点分层答题,二是要概括。一般来说,这种题型,分值在4―6分之间,有3―4个得分点。这就要求考生分3―4个点来答题。如何准确分点呢?这就凸显了分层的重要性。分层次的依据有四个:一是按照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不同划分;二是按照描述对象的不同划分;三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的转变划分;四是按照情感的变化划分。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把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上概括,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所以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在文本中确定概括内容的区间;第二步,把这一区间的内容进行分点分层;第三步,按照题目要求,概括内容每点或每层大意。
  其次,从分析答案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印证以上所说方法的合理性。
  例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标准答案是:(1)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2)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3)功效长久:至今仍在灌溉、防洪;(4)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2009年高考重庆卷《瓷器的意味》: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分析答案,其解题思维都符合三步骤的答题模式。《上善若水》的分层依据是描述对象的不同,《瓷器的意味》的分层依据是时间空间的转变。
  二、梳理脉络类
  从审题的角度看,散文最大的布局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以高考命题愈来愈注重梳理行文脉络、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由小到大,由实到虚,由日常生活到文化历史,由叙事描写到抒情议论――掌握这些散文的文体特点是解答这类题型的前提。答题时要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概括。它的答题模式是: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显而易见,这类题型凸显了划分层次的重要性。
  从分析答案的角度,我们也能看出梳理散文的脉络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
  例如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分层依据:时间空间的转变(人的成长)和情感的变化(对时间的感受)相结合)。2009年重庆卷《瓷器的意味》: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这篇散文是由瓷器这个具象的物体上升到这个物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含义,是由实到虚的典型。它的分层依据是描述对象(瓷器的意味)的不同。)
  三、表现技巧类
  从审题的角度看,这类题型在高考题中会有这几种表述方式: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无外乎从内容、结构、主旨三方面考虑。
  从分析答案的角度,这类题型的答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容,包含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二是结构,即谋篇布局技法。
  为了答题更加规范,我们把这类题型按照考查内容的重点不同,分为四类。
  1.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例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达方式)。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表现手法+主旨)。
  答题模式:表达技巧;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
  2.分析景物描写语段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重合)
  例如2009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2)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内容);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构/表现手法);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表现手法)。
  答题模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与上文写……呼应(对比)/为下文写……作铺垫(呼应)
  3.分析文章开头段落的用意
  例如2008年四川卷《我爱水》: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从“我爱水”写起,为什么这样写?答案:(1)照应标题,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结构);(2)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行文自然(内容)。
  答题模式:开头扣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4.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例如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内容)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谋篇布局);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内容)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谋篇布局)。
  答题模式:文字表达的内容+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四、探究题
  从审题的角度,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探究的内容以文本思想内涵居多。
  从分析答案的角度,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民族、人与哲理的关系,还有人的价值观及审美等。
  例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答案:1.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人与自然);(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人与人);(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人与自身);(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价值观)。2.情感取向(价值观及审美):(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这个角度可以从文本的细节生发出来,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溜索》这篇文本的角度(细节)有:驮队飞渡峡谷的情景,领队和汉子们的表现,雄鹰、骏马、牛等动物的描写,“我”的表现及看法。
  解答这类题,考生要立足文本的观点、态度、价值观,从上述几方面发散思维,结合文本细节,谈自身的看法或见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