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三作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必雄

  摘 要: 高三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因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复习的关键。由于复习的科目多,任务重,老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作文学习。根据日常的教学研究,作者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 高三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教学方法
  
  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有四年了,不敢说对教学有着怎样的高深见解,但有一点颇有感触,即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而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往往最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不仅老师,学生也都比较困惑。老师讲学生写,看似每次都写,可实效不高。后经多次和学生沟通交流及问卷调查,我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缺乏主动性,不能发挥主体作用。
  一
  当今高三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忽视作文练习,没有70分概念;课外阅读的视野太窄;教学教法过于简单;师生之间缺乏教与学之间的沟通交流。
  对这些现象作深层次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背后的原因。
  第一,应试教学的影响。高三复习是很紧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把大多精力都放在数理化上,大量地做习题。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作文尤为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而这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立竿见影的。
  第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由于我校是民营学校,要生存,要发展,竞争压力大,成绩是我们的保障。所以,我们一味地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进入高三,课外阅读更是没有时间。学生的生活枯燥无味,整天三点一线,学习之外还是学习,考试之外还是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更不要说写出有感情的文章来。
  第三,教学教法简单。这也许是一贯的传统,也许是我们自身缺乏研究思考,也许是我们闭门造车,没有出去学习交流。其实,教无定法,我们应多反思,多总结,多试验,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更应讲究实效。
  二
  心理学认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应是负担。”由此可见,兴趣是多么的重要。作文也是一样,如果有了作文的兴趣,学生们就会调动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是美丽多姿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感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作文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校园,我把这节课搬到校外,让学生与校园进行亲密接触,这里的一花一草,每天都见,可今天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平时缺少观察。和同学交流,他们个个都有说不完的话,感情充沛,精神饱满。此时我说:“写作文需要生活素材,生活是我们创作源源不竭的动力。不过,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需要进行再加工。为此,观察后,要进行思考锤炼加工。”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高三语文作文复习的教学策略。作文批改是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和谋篇布局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微辅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5]以往都是由老师批改,然后发给学生参阅,再进行集中讲评。我大胆地改变这种模式,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互评,再让学生集中点评,装订成册,放在班级让学生讨论学习。学生有了激情,也有了热情,人人都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我认为,要热爱我们的课堂,就必须先热爱我们的学生,而热爱我们的学生,就应尊重他们,包括他们的言语及思想。师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有三:其一,感到没什么可写;其二,浪费时间,还不如背几个外语单词或写几道数学题;其三,偶尔发现有东西可写,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叶圣陶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各人有他要说的话,我写作时我要说话,你写作是你要说话,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是相违反的。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胸中只有这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最要问清楚的是:这经验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把它写出来是不是适应生活上的需要?如果是的,那就做到了一个‘诚’字;写作和说话一样,‘立诚’是最要紧的。”[6]
  总之,要调动高三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就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深入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培养其兴趣,努力改变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9页.
  [2]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3版,第150页.
  [3]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36页.
  [4][美]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89页.
  [6]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958.htm